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有力支撑——专访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东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广东科技系统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纲”,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有力支撑
◎《南方》杂志记者/史成雷 许俊仟 发自广州
◎本文责编/郭芳 林若川
对于广东创新转型,习近平总书记念兹在兹。
“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关键”“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发表了系列重要讲话,寄望广东在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牢记殷殷嘱托,广东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把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逐步成长为国家重要创新动力源。2022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三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研发经费投入、研发人员数量、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为广东科技创新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广东省科技厅厅长王月琴在接受《南方》杂志记者采访时表示,广东科技系统将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为“纲”,持续构建完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重点推进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布局、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开放协同创新生态建设、体制机制改革先行等,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供更有力支撑。
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南方》杂志: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广东“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下一步,广东将如何全力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
王月琴:我们要牢记总书记的殷殷嘱托,在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上聚焦用力,持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的新模式。
优化战略科技力量布局,打造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以国家战略性需求为导向推进创新体系优化组合,加快构建以国家实验室为引领的战略科技力量。一是构建多层次实验室体系。基本形成以鹏城实验室、广州实验室为牵引,以省实验室、国家重点实验室、省重点实验室为核心,与粤港澳联合实验室等创新平台共同组成的梯次衔接、主体多元、特色分明的实验室体系。二是建设世界一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集群。聚焦材料、生命、信息、海洋、能源等重点学科领域,加快推动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三是打造高水平科技创新平台。对接国家级大院大所、高校和央企,成建制、成体系建设27家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成团队、多渠道集聚一批领军人才、顶尖科学家等。
强化基础研究与技术攻关谋划部署,探索新型举国体制“广东实践”。聚焦补短板、强弱项,不断夯实基础研究策源能力;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加快攻克核心技术。一是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卓粤”计划。依托广东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专业化开展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组织和管理工作。创新管理体制和组织模式,全面开展“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试点,探索组建粤穗、粤深、粤佛、粤莞、粤惠等省市联合基金。二是组织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实施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重大工程,全面提升产业链创新链自主可控水平。部省联动实施重大专项,部署一批关键核心技术研发项目,加快实现突破。优化全过程组织管理体系,探索推广“业主制”“首席科学家+板块委托”“主审制”等组织模式,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等牵头或参与实施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
《南方》杂志:习近平总书记要求,“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将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王月琴:企业创新是广东区域创新的特色长板。2018年以来,广东省高新技术企业年均增长16%,到目前已经超6.9万家,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2022年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超6.6万家,同比增长17.7%。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企业群体已经成为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打造新发展格局的重要力量。
广东将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培育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创新型企业,发挥科技型骨干企业引领支撑作用,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
一是积极推进科技管理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持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推进制定《广东省科技创新条例》,以科技立法的形式优化科技创新环境,着力加强支持企业创新顶层设计。加快研究出台《关于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的若干措施》,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主体地位。
二是体系化建设技术研发与成果转化联合体。聚焦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省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发展需求,加快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建设,按照“核心总部—分中心”体系化布局建设,构建核心+网络、具有大湾区特色的产业技术研究与成果转化联合体,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三是进一步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将培育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作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牛鼻子”,持续开展“树标提质”行动,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主体地位。同时,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完善资金链,推动大企业开放创新资源和应用场景,打造开放协同高效的创新环境,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
加快推动粤港澳科技交流合作
《南方》杂志:习近平总书记要求,“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广东如何从人才等方面加快推动粤港澳科技交流合作,推进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王月琴:自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启动以来,我们主动协同港澳,不断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从要素、平台、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快推动粤港澳科技交流合作,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是推动大湾区创新要素高效跨境流动。聚焦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物流通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在全国率先支持港澳机构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截至2022年底,全省科研经费跨境拨付累计超过3.7亿元。开展科研用物资跨境自由流动改革试点,探索“正面清单”等模式。向港澳开放共享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二是携手共建粤港澳科技创新平台。依托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促进三地合作,在横琴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31家、前海集聚创新载体125家、南沙建成高端创新平台132家。推动广州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省实验室在香港设立分部。携手港澳建设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在深圳河套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
三是支持三地创新主体开展联合科研攻关。实施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累计支持300多个项目约3亿元。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基础研究重大项目、省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青年提升项目以及深圳、珠海等专项向港澳开放。
四是加快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建成面向港澳的科技孵化载体超130家,在孵港澳创业团队和企业近1100个。广东省承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带动3400多家港澳台企业来粤同台竞技,300多家港澳台企业落地广东。推进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外籍和港澳台高层次人才认定,推动各地市设立“国际人才一站式服务专区”等。
下一步,我们将协同港澳,扎实推动三地深化合作、相向而行、优势互补、实现共赢。一是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解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堵点”“难点”问题。二是强化粤港澳创新资源协同,持续推动科研资金、仪器设备、数据资源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开放共享。三是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探索在河套等地区建设粤港高水平科技合作平台,联合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协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四是加强人才交流合作。切实畅通三地人才往来便利机制,吸引更多国际化专业化人才,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