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专区 > 防疫科普

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流行病学知识110问之防护篇

时间 : 2020-03-19 16:04:15 来源 : 辽宁省卫生健康委 【字体: 【打印】

  75.什么是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根据我国2003年5月9日公布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是指突然发生,造成或者可能造成社会公众健康严重损害的重大传染病疫情,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重大食物和职业中毒以及其他严重影响公众健康的事件。

  76.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相应级别有哪些?

  根据我国《国家突发公共卫生应急预案》规定,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按照公共卫生事件性质、涉及范围和危害程度等分为特别重大(Ⅰ级)、重大(Ⅱ级)、较大(Ⅲ级)、一般(Ⅳ级)四个级别。

  77.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包括哪些?

  (1)肺鼠疫、肺炭疽在大、中城市发生并有扩散趋势,或肺鼠疫、肺炭疽疫情波及2个以上的省份,并有进一步扩散趋势。

  (2)发生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例,并有扩散趋势。

  (3)涉及多个省份的群体性不明原因疾病,并有扩散趋势。

  (4)发生新传染病或我国尚未发现的传染病发生或传入,并有扩散趋势,或发现我国已消灭的传染病重新流行。

  (5)发生烈性病菌株、毒株、致病因子等丢失事件。

  (6)周边以及与我国通航的国家和地区发生特大传染病疫情,并出现输入性病例,严重危及我国公共卫生安全的事件。

  (7)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认定的其他特别重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78.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公民的责任有哪些?

  (1)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简称突发事件)时有发生,公民应主动学习卫生应急知识和技能,家庭常备应急用品。

  (2)周围出现多例症状相似的传染病或中毒患者时,应及时向当地医疗机构报告。

  (3)公民应积极配合医疗卫生人员采取调查、隔离、消毒、接种等卫生应急处置措施。

  (4)从官方渠道获取突发事件信息、不信谣、不传谣,科学理性应对。

  (5)在进行突发事件卫生应急处置时,政府可根据需要依法采取限制集会和人员活动、封锁疫区等强制性措施。

  (6)家畜、家禽和野生动物可能传播突发急性传染病,应尽量避免接触,不食用病死禽畜。从事饲料、加工、销售等人员应做好个人防护。

  (7)应按旅游部门健康提示,慎重前往传染病正在流行的国家或地区旅行;从境外返回后,如出现发热、腹泻等症状,应及时就诊,并主动报告旅行史。

  (8)发生重大传染病疫情时,应做好个人防护,尽量避免前往人群聚集场所。

  (9)关注自然灾害预警信息,发生灾害时,应有序避险逃生,积极开展自救、互救。

  (10)遭遇火灾、爆炸、泄漏等事故灾害时,应立即撤离危险环境,拨打急救电话。

  (11)不随意进入有警告标志的地方,不触碰有放射警告标志的物品。

  (12)沾染有毒、有害物质后,应尽快脱出污染衣物,用大量清水冲洗污染部位,积极寻求专业帮助。

  79.个体如何预防新冠肺炎?

  (1)尽量减少外出活动,尤其是去往疾病正在流行的地区和人群密集的公共场所。

  (2)注意个体防护,出门佩戴口罩,随时注意手卫生。

  (3)进行健康检测,及时就医。

  (4)保持良好的卫生和健康习惯。

  80.疫情期间如何正确保持手卫生?

  减少接触公共场所的公共物品和设施;从公共场所返回、咳嗽用手捂之后、饭前便后,用洗手液(香皂)和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乙醇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衣服遮住口鼻。

  81.疫情期间如何进行健康监测与就医?

  (1)主动做好个人与家庭成员的健康监测,每日测量体温。

  (2)若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口罩及时就近就医。若出现新冠病毒感染可疑症状,应根据病情,及时到医疗机构就诊。就医途中尽量避免乘坐地铁、公共汽车等交通工具,避免前往人群密集的场所。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的相关疾病流行地区旅行、居住史,以及发病前、后接触过什么人,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

  82.疫情期间应如何保持健康的生活习惯?

  (1)居室勤开窗,经常通风。

  (2)家庭成员不共用毛巾,保持家居、餐具清洁,勤晒衣被。

  (3)不随地吐痰,口鼻分泌物用纸巾包好,弃置于有盖垃圾箱内。

  (4)注意营养,适度运动。

  (5)不接触、购买和食用野生动物,尽量避免前往售卖活体动物(禽类、海产品、野生动物等)的市场。

  83.为什么要开窗通风?

  经常开窗有利于空气流通,及时补充氧气,保持室内空气清新,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开窗通风可有效降低室内空气微生物的数量与密度,减少人与病原体接触机会,是简单、有效的室内空气消毒方法。

  新冠病毒可通过呼吸道飞沫传播。而飞沫传播距离很短,不会在空气中长期漂浮。因此在日常通风环境下,空气中一般不会有新冠病毒。

  84.怎样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可选择自然通风或机械通风,根据具体天气情况,每天通风2-3次,每次至少30分钟。可以选在阳光充足的时间段进行,注意保暖。使用机械通风时,需要保证空调系统或排风扇运转正常,并定期清洗空调滤网。

  85.为什么要戴口罩?

  新型冠状病毒的主要传播途径是经呼吸道飞沫传播,也可以通过接触传播。口罩可以减少患者喷射飞沫,降低飞沫量和喷射速度;还可以阻挡含病毒的飞沫核,防止佩戴者吸入,可以有效降低感染新型冠状病毒的风险。

  86.如何正确选用口罩?

  C:UsersadminDesktop\u65b0闻发布会‚00319.jpg

  C:UsersadminDesktop\u65b0闻发布会‚00319.jpg

  87.为什么要洗手?

  正确洗手是预防经呼吸道感染和消化道感染最有效的措施之一。新型冠状病毒可以通过手部接触,再经揉眼睛、抠鼻、摸嘴巴等行为造成感染,所以勤洗手比戴口罩更为重要。通过充分涂抹肥皂和揉搓动作,能有效清除皮肤表面的污垢和微生物。

  88.什么时候需要洗手?

  以下情况需要及时洗手:用手捂住口鼻打喷嚏、咳嗽或擤鼻涕之后,准备食物之前、其间和之后,吃饭之前,上厕所之后,手脏时,外出回来时,接触宠物或者家禽之后,接触他人之后,接触公共设施之后,处理伤口或照顾病人时,处理垃圾之后。

  89.什么是正确的洗手方式?

  第一步:打开水龙头,用流水湿润双手,涂抹洗手液(或肥皂),掌心相对,手指并拢相互揉搓,搓出泡沫。

  第二步:手心对手背沿指缝相互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三步:掌心相对,双手交叉沿指缝相互揉搓。

  第四步:弯曲各手指关节,半握拳把指背放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五步:一手握另一手大拇指旋转揉搓,双手交替进行。

  第六步:把指尖合拢在另一手掌心旋转揉搓,双手交换进行。

  第七步:一手揉搓另一手的手腕、手臂,直至肘部,双手交换进行。

  揉搓时间不少于20秒,洗搓后用清水将双手彻底冲洗干净,用干净的毛巾或者纸巾擦干双手,擦干双手后不要再接触水龙头。

  90.孕妇如何进行居家防护?

  (1)保持居室空气清新、温度适宜,适时开窗,避免过冷或过热,以免感冒。

  (2)孕妇的毛巾、浴巾、餐具、寝具等生活用品单独使用,避免交叉感染。

  (3)随时保持手卫生。饭前便后,用洗手液(香皂)和流水洗手,或者使用含乙醇成分的免洗洗手液;不确定手是否清洁时,避免用手接触口、鼻、眼:打喷嚏或咳嗽时,用手肘或纸巾遮住口鼻。

  (4)保持营养均衡,清淡饮食,避免过度进食,做好体重控制。

  (5)避免亲朋好友探视,避免与呼吸道感染者以及2周内去过疫情高发地区的人接触。

  (6)保持生活规律,保证睡眠充足,多饮水,适当运动,保持良好心态,增强自身抵抗力。

  91.疫情期间如何进行产前检查?

  孕妇要注意监测体重变化、胎动情况、有无腹痛、阴道出血或流液及分娩征兆等情况,有条件时监测血压。孕早、中期如确定为宫内孕,无阴道出血、腹痛等异常情况,也无特殊检查(如系统超声排畸、唐氏筛查、糖尿病筛查等),可与产科医师协商适当延后产检时间;对于有妊娠合并症或并发症,以及孕28周以上的孕晚期孕妇、妊娠过程中出现突发异常状况的孕妇,应及时电话咨询妇产科医生,遵医嘱产检。孕妇必须产检时,应提前预约,做好防护,并尽量缩短就医时间。

  92.疫情期间孕妇出现哪些情况需要就医?

  存在妊娠合并症及并发症的孕妇,要严格遵医嘱治疗。孕期出现异常情况(头晕、头痛、视物模糊、心慌气短、血压升高、阴道出血或流液、异常腹痛、胎动异常等)或有分娩征兆时,应及时就医。不要因恐惧、担忧而延误就医。

  孕妇出现鼻塞、咽部不适等轻微症状时,如果14天内没有疫情高发区旅行史、居住史或与疑似、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无发热,可居家观察,充分休息,每日监测体温并自行观察症状变化。

  孕妇如出现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腹泻、结膜炎、肌痛等可疑症状,且本人14天内有疫情高发区旅行史、居住史或与疑似、确诊病例有密切接触史,应尽快去指定医疗机构就医。

  93.孕妇外出就医需要注意哪些事项?

  如孕妇因发热就诊,首诊应去医院的发热门诊排查。如无发热,且因非产科情况就医,应就近选择能满足需求、门诊量较少的医疗机构。如因产科情况就医,除紧急情况外,尽量选择建档医院。就医前做好预约和准备,避免集中候诊,尽可能缩短就医时间。注意做好防护,孕妇及陪同人在途中及医院均应全程正确戴口罩。

  94.老年人如何防护?

  疫情流行期间,老年人应避免出入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减少不必要的社交活动,外出时佩戴口罩。保持居住环境清洁,可开窗通风,保持室内空气流通;勤洗手;适当锻炼,作息规律;平衡膳食,合理营养,做饭生熟分开。如有呼吸系统、循环系统疾病,应寻求医生的专业指导。日常进行健康监测,如出现可疑症状(发热、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应及时就医。

  95.家长如何做好孩子的防护?

  家长尽量避免外出,外出时规范佩戴口罩,尽量不乘坐公共交通工具,尽可能与他人保持1米以上的距离,从室外进门后立即更换衣服鞋子,正确处理口罩,彻底全身洗漱、清洁后再接触小孩。疫情期间不要带孩子走亲访友,谢绝熟人触摸孩子或近距离与孩子说话,以避免孩子与病毒感染者或去过疫情高发地区的人接触。督促孩子勤洗手、勤洗脸、不乱摸,以防病从口入。饮食前、大小便后、接触不洁物体后要及时洗手,教会孩子七步洗手法,保持手部清洁。

  96.学生如何居家防护?

  学生应尽量居家,减少走亲访友、聚会聚餐,减少到人员密集的公共场所活动,尤其是空气流动性差的地方。

  每日进行健康监测,如出现可疑症状(发热、咳嗽、咽痛、胸痛、呼吸困难、乏力、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要及时告知监护人,在监护人的帮助下,隔离并前往指定医疗机构就诊。随时保持手卫生,注意咳嗽礼仪。

  97.学生返校途中应如何防护?

  返校前有疫情高发地区居住史或旅行史的学生,建议居家观察14天期满后再返校。学生返校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时,建议全程佩戴一次性使用口罩。

  返校途中做好健康监测,自觉发热时要主动测量体温,如出现可疑症状,应主动戴上医用外科口罩或N95口罩,尽量避免接触其他人员,并告知监护人,遵循乘务人员的指引进行隔离或就诊。

  旅途中应留意周围旅客健康状况,如发现身边出现有可疑症状的人,应避免与其近距离接触,并告知监护人,报告乘务人员。

  如返校途中需去医疗机构就诊,应主动告诉医生相关疾病流行地区旅行史、居住史,以及发病前、后接触过什么人,配合医生开展相关调查。妥善保存旅行票据信息,以配合可能的相关密切接触者调查。

  98.学生返校后应该注意什么?

  学生返校后应每日监测体温和健康状况,尽量减少不必要外出。

  如需与其他师生发生近距离接触,应正确佩戴口罩,尽量缩小活动范围。应注意保持手卫生及咳嗽礼仪,如出现可以症状,要及时告知老师或监护人。

  99.企业员工如何防护?

  (1)建立个人健康申报制度,如员工出现发热、乏力、咳嗽、咽痛、胸闷、呼吸困难、恶心、呕吐、腹泻、结膜炎、肌肉酸痛等可以症状不要带病上班,应及时就医。

  (2)办公场所入口应设立体温检测点,出入办公场所人员应检测体温,体温超过37.3℃不得入内。

  (3)办公场所内应加强通风换气,首选自然通风,每2-4小时开窗通风一次,每次20-30分钟;人员较多的办公室,可适当增加开窗通风次数。如使用空调,应保证空调系统供风安全,保证充足的新风输入,所有的排风直接排出室外。当空调通风系统为全空气系统时,应当关闭回风阀,采用全新风方式运行。

  (4)保证洗手设施运行正常,员工进入办公区域、车间、宿舍应先洗手,有条件时可配备速干洗手消毒剂,感应式手消毒设施。

  (5)公共物品及公共区域(地面、走廊、卫生间、电梯等)定时清洁、消毒,保持环境卫生清洁,及时清运垃圾。

  (6)同一办公室有多人时,建议佩戴符合要求的一次性使用医用口罩,保持适度距离(1米以上)。在存在化学毒物和(或)粉尘的作业场所作业时,员工应根据接触浓度佩戴相应的防毒/防尘口罩或面罩,当口罩发生损坏或阻力明显增加时应立即更换。在佩戴口罩前和摘下口罩后应首先洗手。

  (7)疫情流行期间,建议尽量通过网络采用远程视频、电话等方式召开会议。建议原则上不召开、延期或减少召开集中会议。

  (8)集中供餐的单位,应注意饮食安全与卫生。用餐尽量采取错峰就餐,避免聚集,落座间隔应保持1米以上,有条件时可以使用分餐制。

  (9)企业应特别注意工作期间防护措施,防护物资的保证,以及人员的储备和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