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疫情防控科研攻关专区 > 广东科技在行动

广东省政府新闻办发布会推介疫情防控科技攻关成果

时间 : 2020-02-19 16:00:23 来源 : 南方新闻网 【字体: 【打印】

  南方网讯 2月18日,广东省政府新闻办举行发布会,通报我省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最新情况,重点介绍广东目前疫情防控科技攻关进展情况。

  焦点一远程会诊为荆州送去抗疫“广东经验”

  “2月17日晚上,广东支援湖北荆州医疗队前方指挥部首次通过广东省远程医疗平台进行九方连线,与8家广东援荆医疗队驻点医院成功开展远程会诊。”发布会上,省卫生健康委疫情防控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省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周紫霄通报了广东援助湖北的最新情况。

  她说,广东医疗队—荆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新冠肺炎重症救治中心正式启用,开始接收重症病例。接下来,远程医疗平台将以开展专家远程会诊、医学远程教育等方式,助力荆州医疗救治,送去抗击疫情的“广东经验”。

  关于重点人群的疫情防控,周紫霄提供了实用指引:一是近14天内从疫情高发地抵粤人员,如果体温37.3℃以上,要立刻戴上口罩,联系当地发热门诊重点医院调配专车转送医院作进一步隔离检查;如果体温37.3℃以下,安排在单位集中隔离场所或属地镇街、居委会安排的集中隔离场所集中隔离14天。二是近14天内从全国其他地方抵粤人员,如果体温37.3℃以上,立刻戴上口罩,并指引其到当地发热门诊作进一步检查;如果体温37.3℃以下,14天内除上下班外不得外出,不得组织参与聚餐、聚会。

  焦点二腺病毒载体疫苗本月28日前开展动物实验

  省疫情防控指挥部办公室科研攻关组组长、省科技厅厅长王瑞军指出,为发挥科技在疫情防控中的支撑作用,省科技厅组织启动开展新型冠状病毒疫苗研发工作,各单位积极进行科研攻关,目前已取得了一些阶段性进展。

  “疫苗有几种技术路线,目前广东布局了三种。”王瑞军介绍,在腺病毒载体疫苗方面,我省科研人员2月5日完成抗原基因的DNA质粒的构建,2月12日在细胞水平证实抗原蛋白成功表达,2月15日获得重组腺病毒载体候选疫苗株,预计于2月28日前开展动物实验。

  在mRNA疫苗方面,1月30日获得了完成S蛋白基因合成工作。2月2日完成了1毫克mRNA疫苗合成。2月4日在细胞水平证实蛋白表达成功。动物实验证实mRNA疫苗诱导小鼠产生高水平抗体,目前正在进行中和实验评价中和抗体情况。

  在重组蛋白疫苗方面,1月26日完成S蛋白基因合成工作,2月5日完成了携带S蛋白基因的穿梭载体构建,2月17日获得第一代重组杆状病毒,目前正在制备第二代重组杆状病毒。

  “我们希望疫苗能以最快的速度开发出来并得到应用。但我们更希望,疫情能很快过去,这些疫苗最终派不上用场。”王瑞军说。

  焦点三连花清瘟等中成药能抑制新冠病毒

  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教授杨子峰介绍,该团队与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联合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在P3实验室分离出病毒后展开了药效筛选,筛选54个已上市的中药和化药,开展抗新冠肺炎病毒的体外药学研究。

  “我们初步发现,连花清瘟胶囊、六神丸胶囊、热毒宁注射液、金振口服液、黄芩茎叶总黄酮等名优中成药能在体外抑制新冠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效应。透射电镜分析发现连花清瘟胶囊、六神丸能减少新冠病毒感染细胞胞内的包浆和囊泡内的病毒颗粒。”他说。

  杨子峰举例,目前已对连花清瘟完成了42例确诊的实验,发现常规治疗联合了连花清瘟等中药后,能明显缓解发热、咳嗽、气促的临床症状,而且发热消失时间较临床对照组缩短1.5天,对疑似病例有相似的作用。

  下一步,该研究团队将进一步完成后续批次的中药抗病毒抗炎筛选,包括广东邓老清毒饮、中药膏方、凉茶处方、肺炎1号、鱼腥草、板蓝根等。

  杨子峰指出,虽然中成药在细胞水平显示出抗病毒抗炎的效果,但后续仍然需要严格的临床试验,确定临床疗效,以更好地实现中西结合。“在这里特别指出,上述药物是针对新冠病毒感染的治疗药方,不是预防药方,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他强调。

  焦点四向湖北10家医院捐赠2万余包“肺炎1号”

  “肺炎1号”2月初已投入临床使用,目前实际效果如何?广州市科技局局长王桂林介绍,截至2月17日18时,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应用“肺炎1号”治疗确诊病人221例。目前,广东全省已有11家定点医院申请调剂“肺炎1号”6072包,并向湖北省人民医院等10家湖北医院捐赠2万余包。下一步,将继续推动该药扩大临床应用。

  王桂林介绍,1月23日,广东省科技厅、广州市科技局联合启动“新型冠状病毒重症肺炎临床救治”技术攻关,组织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同步开展中医临床试验。截至2月17日18时,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应用“肺炎1号”治疗确诊病人221例。“治疗6天及以上的121例患者中,84%发热患者体温恢复正常,71%咳嗽患者症状好转,69%咽痛患者症状好转,79%乏力患者症状好转,64%纳差患者症状好转,74%患者胸部CT好转,研究结果提示患者总体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目前,治疗6天及以上的121例患者中已有44人治愈出院。”王桂林说。

  同时,他提醒,“肺炎1号”是针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轻型及普通型肺炎治疗药方,对重症病人不合适,也不是预防药物,一定要在医生指导下服用。

  焦点五推荐磷酸氯喹纳入新版诊疗指南

  “磷酸氯喹是一个上市多年的抗疟老药。1月23日,我们开始探讨磷酸氯喹应用于新冠肺炎治疗,1月29日正式开展磷酸氯喹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首批10个病例到2月10日已按计划结束疗程。”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科主任江山平表示,入组的10个病例完成10天疗程后,咽拭子病毒核酸全部转为阴性,目前已出院6例,移出隔离病房到普通病区3例。

  截至2月17日18时,全省共有10个定点收治医疗机构累计入组氯喹治疗新冠肺炎患者128例。入组的128例中,病毒核酸检测转阴病例93例,已有26例出院了。

  “在治疗过程中,我们看到了它对新冠肺炎的疗效,且未发现和药物相关的严重不良反应。接下来,我们准备在广东省援助湖北医疗队开展临床试用,同时基于广东、北京、湖南等地的经验,国家计划将磷酸氯喹纳入新版诊疗指南中,扩大临床适用范围。”江山平说。

  焦点六保持下水道的通畅极为重要

  重症患者治愈率和院内传染是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两大难点。国家卫健委高级别专家组组长、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介绍,大概85%的病人如果有良好的临床医疗生命支撑与营养保障等条件,症状都是能够明显改善的。

  他进一步指出,虽然目前重症患者出院的还不多,但经过良好治疗,从ICU转入普通病房的重症病例大概占50%。“总体而言,现阶段重症患者的治疗效果是不错的”。

  武汉病死率较高,是不是病毒有变异?钟南山表示,在重症患者的成功救治率方面,武汉地区和武汉以外的地区差别不大。“在武汉,我们跟踪重症患者的呼吸道病毒载量后发现,如果给他很好的生命支持,病毒载量随之下降,即使没有用药,病毒载量也会有所下降。”

  针对血浆疗法安全性的话题,钟南山介绍,在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目前已经进行了10例治疗,其中6例有病毒血症,在使用血浆治疗后,两三天后病毒血症消失,病人临床情况有所改善。“这种疗法很有希望,有效而且安全。”他说,下一步广东也计划采用血浆疗法对重症病人进行治疗。

  此外,钟南山指出,如何有效预防院内感染是非常重要的问题。“全国医护人员感染数据是1700多名,其中不少发生在武汉的医院。在疫情防控的早期,医院成为了交叉感染的主要场所之一。”他提醒,保持下水道的通畅极为重要。

  “我们团队已经在粪便里发现新冠病毒。它并不一定通过消化道传播感染,而是因为下水道中污染物干了,又通过空气、气溶胶传播,人们吸入造成感染。”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