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抗“疫”丨人工智能、大数据助力疫情监测
新冠肺炎疫情中,在钟南山院士等顶级科学家领衔下,广州一批高水平科研机构和医院充分发挥“尖刀”作用,围绕重症新冠肺炎临床救治、院感综合防控、致病机理、药物研制等方面进行科研攻关,实现基础医学与临床实践相结合,把科技成果应用到疫情一线。在疾控机构的疫情监测、流行病学调查工作,人工智能技术、大数据的运用,也让疫情防控工作如虎添翼。
病理研究迅速取得重要突破
新冠肺炎是一种新发现的传染病,人类确定其病原体为新型冠状病毒至今,仅仅不到两个月的时间。但是与敌对阵,需知己知彼。新冠病毒为何具有如此高的传染性?它的致病机制是什么?有哪些潜在的药物靶点?要回答这些问题,都需以病原学研究为基础。
钟南山院士始终奋战在战“疫”第一线,他所领衔的团队开展了一系列病毒溯源研究。1月20日,钟南山院士自广州赴武汉调研指出新冠肺炎存在人传人现象后,立即研究部署科研攻关工作。
2月5日在钟南山院士指导下,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广州呼吸健康研究院联合广州海关技术中心在P3实验室分离出广州第一例病毒毒株,为进一步开展疫苗和药物研究打下基础;当月13日、19日,钟南山院士团队又宣布分别从患者的粪便样本和尿液样本中分离出新冠病毒,这一发现对公共卫生安全防控有重要的警示和指导意义。
快速检测诊断形成集聚优势
防控阻击战中,要准确、快速地把“敌人”的踪迹暴露出来,有赖于检测手段的建立。
广医一院以国家重点实验室“病毒研究室”为主体成立新冠肺炎临床检测工作组,开展核酸快速检测,是国内第一批应用国家标准试剂进行核酸检测的单位。该院呼吸健康研究院与金域武汉检验分公司挂牌成立“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武汉病毒诊断研究分中心”参与湖北省和武汉市的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目前该分中心已成为武汉和湖北新冠肺炎核酸检测的中坚力量。
2月14日,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透露,在钟南山院士的指导下,该实验室联合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广东省实验室等单位最新研发出新型冠状病毒IgM抗体快速检测试剂盒,仅需取一滴血就有望在15分钟内肉眼观察获得检测结果,且患者的血浆稀释500至1000倍后,仍能检测出阳性条带。
抗击疫情如救水火,广州的科创企业组成了“抗疫军团”,在疫情中也展现了办大事的能力。
中山大学达安基因研制出全国首发新型冠状病毒核酸超快速检测试剂盒,获得核酸检测试剂盒的《医疗器械产品注册证书》,成为全国首批6家获证企业之一,截至2月14日累计出货诊断试剂盒295万人份。万孚生物的“适宜于疫情现场的新型冠状病毒抗原快速检测试剂”以及“基于荧光微球/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新型冠状病毒抗体快速检测试剂”,在2月19日作为优先支持项目进入国家药监局应急审批通道。据介绍,这两个快速检测试剂可于15分钟内肉眼快速判别结果、无需专业人士操作、无需特殊配套仪器、无需冷链储运,为现场筛查,提供更便捷的快速检测手段,可广泛应用于各级医疗卫生机构的排查和预检分诊。
根据国家药监局网站公布,截至3月1日,全国共应急审批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10个,抗体检测试剂4个,达安基因的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荧光PCR法)、万孚生物的新冠病毒抗体检测试剂盒(胶体金法)占据两席。
人工智能、大数据助力疫情监测
科技手段令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如虎添翼。钟南山院士团队综合运用传统SEIR传染病疫情预测法,结合人工智能模型以及我国的两大变量,制定了我国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疫情的发展曲线预测,截至目前,国内真实的疫情流行趋势已证实与这项研究的预测曲线相吻合。
在实际的防控工作中,广州市也实实在在地将新科技运用在防控工作中的方方面面。
在广州出现确诊病例的早期,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联合腾讯公司,紧急上线“发热门诊地图”,指引发热市民就近就诊,又推出“腾讯AI自测小工具”,为市民提供新冠肺炎风险自测。
另一方面,广州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与阿里云合作,与阿里健康开发的疫情防控智能呼叫平台、流行病学分析系统、交通系统发热监测体系等,将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运用于疫情监测、病例追踪、信息收集与发布,提高数据的挖掘效率,实现疫情的全方位监控和预警。
城市疫情防控智能呼叫平台集成了湖北来穗人员、公共交通系统发热乘客等多场景的在线调查随访,主要包括健康监测和健康告知两大模块,采用智能语音对市民进行呼叫,对发热病人等目标人群进行电话随访追踪,询问相关信息并进行语音识别记录,可快速收集相关健康信息,以及对市民进行健康宣教。
流行病学调查是疾控人员在传染病疫情防控中的关键任务之一。BI是一种运用了数据仓库,在线分析和数据挖掘等技术来处理和分析数据的新技术。市疾控利用BI开发程序等技术充分为流行病学调查、分析提速。在进行现场流行病学调查时,专业人员只需将病人的信息输入平板的调查表界面,运行程序,便可以自动生成该病人密切接触者的树状图,一目了然;而且,可紧密追踪密接者,一旦发现他们有症状,就立即对其采取隔离治疗,为尽快控制疾病的蔓延赢得了时间先机。
另外,工作人员将BI技术应用在数据分析上,根据每日的新发病例数实时更新数据库并展示数据分析结果,及时有效地指导防控。
药物临床治疗获得明显效果
新冠肺炎尚无特效药,可是大敌当前,挽救生命容不得“等一等看一看”,亟需进行探索“制敌武器”。
在国家卫健委的协调下,钟南山院士牵头并收集了自2019年12月11日至2020年1月29日来自全国30个省区直辖市共552家医院的1099例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信息进行临床特征研究,并于美国时间2月28日于《新英格兰医学杂志》在线发表题为《中国新型冠状病毒病2019的临床特征》的论文,对于临床治疗和防控都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广州的医院在对新冠肺炎患者的临床治疗中,还对多种药物进行了研究。
有着70余年历史的抗疟老药磷酸氯喹属“老药新用”,系由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呼吸内科主任江山平提议并牵头,与广州再生医学与健康省级实验室、中山五院联合开展用于新冠肺炎治疗的临床研究。首批10个病例的核酸检测全部转为阴性,其中6人出院,3人从隔离病房转为普通病房。2月8日起,全省128个病例参与这项研究;在2月19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发布的《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疗方案(试行第六版)》中,磷酸氯喹作为试用药物写入方案。
作为广州地区新冠肺炎救治主战场的广州市第八人民医院,推出“肺炎1号”方,在诊治新冠肺炎疫情中成绩显著——2月4日,肺炎1号方被应急审批为院内制剂,2月8日,省药监局同意“肺炎1号”用于全省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定点救治医院临床使用。截至2月24日,共有220多个病人使用该方治疗,通过对121例统计分析发现,能够明显改善轻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肺炎临床症状,有减少重型肺炎发生的趋势,总有效率达到94.21%。目前,全省已有11家定点医院申请调剂“肺炎1号”2712包,并向湖北省10家定点医院捐赠2万余包。
除此之外,广州还在进行阿比多尔与克力芝治疗新冠肺炎随机对照研究、炎症因子药物临床试验等,务求发现更多对付病毒的武器。
机器人上岗助力院感防控
院感防控是疫情防控的重要环节。广医一院,为了有效预防和降低医生与患者间的交叉感染,开发了病原气溶胶院感防控设备(包括院感防控隔离病床和发热门诊工作台等),目前已在部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患者定点收治医院,推进临床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应用。
一批机器人在医院一线的使用,也有效地保护了医护人员和患者。
1月29日,广东省人民医院迎来了“双胞胎”机器人“平平”和“安安”,可以自主识别读取地图,自主识别读取工作环境,建立信息库,自主规划路径,完成物资的点对点配送。在输送过程中,完全无需人员操作,减少了医护人员进入隔离区的频次,起到很好的隔离保护作用,还能实现对各个病区进行实时影像监控与互动,每台机器人相当于3个配送员的工作,从而大大降低临床工作人员的安全风险。2月10日,省人民医院又迎来了三位聪明的“导医工作者”——导医机器人“小易”,提供防疫科普、疾病分诊、问路指路、业务咨询,而且无惧病毒,成为疫情下院感防控的又一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