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成果查询
登记号:

广科成登字[2022]A0094号

登记日期:

20220916

成果名称:

黑水虻工厂化养殖及高效饲料应用关键技术研究与产业化

完成单位: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科学研究所、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广州市安芮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广州飞禧特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广东恒兴饲料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深圳市澳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珠海市活力宝饲料有限公司、佛山市顺德区达圣隆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研究人员:

黄燕华、王国霞、胡俊茹、彭凯、周萌、王凤英、莫文艳、张海涛、孙育平、黄文庆、陈冰、谭小红、李国立、袁宁海、陈晓瑛、赵红霞、游翠红

研究时间:

2014-01-01~2020-12-31

成果评价单位:

广东省生产力促进中心

成果评价日期:

2021-09-29

成果应用行业:

农、林、牧、渔业

高新科技领域:

现代农业

简介:

针对我国厨余垃圾无害化处理不足、资源利用效率低、成本高、效益差的问题,以及优质饲料原料短缺、价格剧烈波动给饲料和养殖企业带来巨大压力,制约产业发展的“卡脖子”问题,围绕厨余垃圾黑水虻高效处理关键技术及优质昆虫原料的产业化开发与规模化应用开展系统性创新工作。本项目创建了昆虫原料多元化开发与利用技术体系、阐释功能性昆虫原料营养调控的分子机理、创制系列昆虫原料产品及功能性配合饲料产品并实现规模化应用。 1. 突破制约黑水虻连续、高效繁育的技术壁垒,实现幼虫不间断、稳定供应。①探明环境因子、饲料基质、种虫体重、性比、虫口密度对黑水虻繁殖力的影响,提出条件控制参数。②研发预蛹保存技术 、虫卵冷藏技术,实现虫卵全年可控及时供应。③创新提出“黑水虻孵育与幼虫养殖两段式”工艺模式,提高幼虫存活率、缩短养殖周期。 2、创建厨余黑水虻高效、工厂化转化技术,率先形成标准化、模块化技术体系,实现规模化处理和产品系列化加工。①研发厨余垃圾分拣、粉碎,浆料保存、除臭等预处理技术及设备,实现浆料安全、除臭保存。②首次提出多层养殖架处理模式,研制了低成本、耐腐蚀、易操作的养殖设备,规范了关键控制点工艺参数,转化效率达到4.5:1。③建立虫体采收标准,研发虫体与虫沙分离技术,支撑后期优质饲料再利用。④建成可复制的产业化工厂,单体工厂最大日处理能力达200吨,实现模块化、标准化处理。⑤研发了不同干燥工艺、脱脂工艺、酶解技术和发酵技术,创制出黑水虻鲜虫、黑水虻干虫、酶解虫膏、发酵虫粉等系列产品,制订发布团体标准3项。 3、率先在行业提出并推广“黑水虻是功能原料”,提出应用技术10套,引领国内外昆虫饲料原料应用。①确证黑水虻幼虫、虫沙的饲用价值和安全性,验证动物的利用效率;②提出黑水虻作为优质饲料蛋白源、脂肪源在鱼虾中的配套应用技术10套;③探讨黑水虻作为功能原料促生长、抗氧化及维护肠道健康的作用机理。 4、创新原料应用与配方设计,研制含黑水虻原料的功能性配合饲料产品,突破工艺障碍,实现了产业化生产与规模应用。共制订草鱼、生鱼、泥鳅和加州鲈等应用黑水虻功能配合饲料产品企业标准9个。项目制订团体标准3项,发表论文27篇,其中SCI论文7篇;获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21件,申请发明专利12件;研发新产品5个;研制新设备12台(套)。本项目开发的黑水虻系列功能原料在试验推广过程中达到降低商业配合饲料中鱼粉用量20%~60%,养殖加州鲈、海鲈、罗非鱼等具有条形好、腹脂率低、肝肠健康、抗应激能力强;对虾生长整齐、蜕壳均匀、体色透明、活力好等生产性能优势。应用该项目技术建立了3个规模化处理工厂,并实现连续运营。累计处理厨余垃圾12万吨,处理量占广东生物处理厨余垃圾量的 47.2%;累计推广黑水虻功能原料约3万吨,推广应用黑水虻原料的配合饲料35万吨,占广东特种水产饲料产量的20%,节约鱼粉近万吨,创收29亿元。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