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广东科技

从创新大省迈向创新强省广东已形成超千亿新兴产业集群

时间 : 2018-09-13 09:09:05 来源 : 南方日报 【字体: 【打印】

  ■解读广东改革密码·战略性新兴产业

  1978年,深圳南山区蛇口工业区,“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的标语牌口号,如春雷般响彻中国大地。如今,只争朝夕的基因早已在广东落地生根: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的广汽乘用车生产线,仅用57秒,一辆全新的车就能从现代智能生产线开下来。

  从数字经济到人工智能,从新能源到智能制造,从生物医药到海上风电……改革开放40年,广东创新驱动发展进入了突破的重要阶段,战略性新兴产业挑起了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梁”。当前,广东已经形成新一代移动通信、平板显示、高端软件、半导体照明、生物医药、智能制造装备、新材料等产值规模超千亿元的新兴产业集群。

  去年,全省创新发展迈上新台阶,区域创新综合能力首次跃居全国第一;全省高新技术企业数达3.3万家,是2002年的19倍,位居全国第一。广东正从创新大省向创新强省加速迈进,为奋力实现“四个走在全国前列”提供有力支撑。

  浪起 掀起南下创新创业潮

  1979年,深圳蛇口轰然响起填海建港的开山炮,被誉为“中国改革开放第一炮”。蛇口正式招商引资,向全国发出邀请。

  “东西南北中,发财到广东”,这是上世纪80年代非常流行的一句话,也是当时中国南下创新创业潮的真实写照。

  ——1987年,任正非来到深圳,找朋友凑了2.1万元注册成立了华为技术有限公司,成为香港康力公司的HAX模拟交换机的代理商。

  ——1980年,佛山顺德本土企业美的正式进入家电行业,第二年注册美的品牌。

  ——1984年,王石也来到了深圳,成立了万科企业股份有限公司。1991年,万科成为深圳证券交易所第二家上市公司。

  ——1998年,马化腾创立了腾讯科技。第二年他在首届深圳高交会上拿到了第一笔风险投资。

  在2018年《财富》世界500强的榜单上,包括上述4家企业在内共有12家总部在粤企业入围。从上世纪80年代起,随着一波又一波的创业浪潮,广东孕育出越来越多的世界500强企业,形成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

  打开地图,从广州途经佛山、东莞,再到深圳的100多公里,串起了广州天河、佛山千灯湖、东莞松山湖、深圳南山等数十个创新园区。夜晚降临,这里是珠三角灯火最为璀璨的区域之一。

  在广州天河,上千家互联网企业汇集于此,年营收规模超过1000亿元;在佛山工厂,车间里机器人手臂正在有条不紊进行智能化作业;在东莞松山湖,雄厚的制造业基础吸引了300多家机器人企业汇聚;在深圳南山智园,14栋高耸的办公楼里聚集着超过100家优质科技企业,数据显示去年产值已超过300亿元。

  创新种子生根发芽,集聚效应进一步显现。根据省科技厅数据,截至去年底,我省共拥有国家级创新型产业集群10个,省级创新型产业集群16个,26个产业集群实现工业总产值超过1.2万亿元。

  蝶变 从“世界工厂”到中国“硅谷”

  “在深圳,不到半天时间可以将一个智能硬件的模组全部找齐,而在其他地方可能要花一个月。”

  优必选创始人兼CEO周剑告诉记者:“珠三角成熟的硬件供应链,使得硬件创业者可以轻松实现所有环节的连接。”成立于2012年的优必选仅用了6年时间,就成长为估值超过40亿美元、首家实现人形机器人商业化的公司。周剑表示,深圳正成为中国的“硅谷”,越来越多企业把研发中心和供应链中心放在这里。

  时间拨回到改革开放初期,由于土地、人工成本低等优势,广东从上世纪80年代进入“三来一补”加工制造快车道。其中尤以东莞、深圳等地为代表,几乎成了“世界工厂”的代名词。

  1990年,来到华强北的“柜台小哥”陈海升就是其中的“弄潮儿”。他回忆说,“刚来时,只要海外有货源就不愁没销路”。

  但到了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引发全球金融危机,广东外贸形势也发生变化。“珠三角地区正在经历一场前所未有的转移之痛,数量庞大的中小企业计划迁离这里。”这样的表述,见诸当时各大媒体。

  2008年,广东召开全省科学技术大会,制定加快建设创新型广东的重要政策性文件,开启了创新驱动发展之路。

  “必须要有自主创新的生产制造能力”,陈海升调整了经营思路,从代工生产转为自主研发。如今,他创办的美隆电子已将产品销售至超过30个国家和地区,并汇聚上下游120多家企业,聚焦智能制造。

  广东雄厚的电子产业基础成为全球硬件创新的肥沃土壤,全球创客汇聚于此。省统计局数据显示,去年广东省电子信息制造业销售产值超3.6万亿元,连续27年居全国首位。

  一大批高新技术企业在国际科技舞台崭露头角:大疆无人机每每发布新品引发行业革新、云从科技人脸识别产品全球份额第一、柔宇科技柔性显示技术领跑全球。

  柔宇科技创始人兼CEO刘自鸿表示,公司最早在深圳、香港和硅谷三地同步创业,越来越明显感觉到深圳创新实力的崛起,广东正从“世界工厂”变成中国“硅谷”。

  攻坚 源头创新引领前沿技术

  战略性新兴产业迅速崛起的背后,是广东企业对源头创新持之以恒的不断追求。

  “华为研发主要是投在主航道上的基础研究、人工智能部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华为创始人任正非曾表示,源头创新是行业无人区的生存法则,没有大量的技术积累,是不可能产生爆发性创新的。

  在欧盟委员会发布的《2017全球企业研发投入排行榜》中,华为以897亿元人民币排名第六,成为唯一一家入围前十的中国企业,超越苹果的740.5亿元研发费用。897亿元人民币的研发(R&D)费用,占华为当年总营收的14.9%。

  财经作家吴晓波在《激荡十年,水大鱼大》一书中提到,中国改革开放40年,重大变革主要由两个因素造成,其一是制度的创新与勇气,其二是技术带来的破壁效应。

  唯有源头创新,才有技术带来的破壁效应。

  在金融危机爆发的2008年,袁玉宇从美国回国创业,在广州开发区创办了迈普再生医学,主攻生物3D打印技术。公司自主研发的再生型植入类医疗器械产品“睿膜”,成为中国首个实现产业化的生物3D打印产品。正是依托源头创新,迈普再生医学形成了破壁效应,成功打入欧洲、美洲等高端市场。

  广东的创新实力不断从量变到质变。2017年,广东省区域创新综合能力排名首次跃居全国第一,研发(R&D)投入总量2350亿元、占GDP比重提高到2.65%,技术自给率达72.5%。

  源头创新引领前沿技术,一大批战略性新兴产业实验室和重大科技装备落地广东:深圳超算中心实现每秒百亿亿次计算、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项目通过国家验收正式运行、深圳国家基因库多项指标处于国际领先水平……

  “关键核心技术正实现从量的积累到质的飞跃,推动我省从创新大省向创新强省迈进。”广东省体改研究会副会长彭澎如是说。

  根据省统计局的数据,2017年我省全年专利申请量62.78万件,增长36%;全年《专利合作条约》(PCT)国际专利申请量2.68万件,增长13.8%,居全国首位;全省有效发明专利量20.85万件,居全国首位。

  谋篇 战略性新兴产业成新支柱

  今年5月,珠海云洲智能展出的全自动中型探测无人艇M40型“听风者”吸引了全球目光。这家公司此前完成了国内首个无人船艇研发测试基地的建设,计划孵化全球海洋新兴产业链。

  战略性新兴产业,是近年来广东发展的一个关键词。党的十八大以来,广东把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作为重中之重,构筑广东产业体系新支柱。

  得益于省委、省政府的谋篇布局,战略性新兴产业挑起了广东经济高质量发展的“大梁”:广东数字经济指数排名连续几年位居全国第一;2017年广东人工智能企业数超300家;海洋生产总值连续23年居全国首位;生物医药产业规模领跑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超过20万辆,推广应用规模居全国前列;海上风电未来五年计划开发3000万千瓦,将带动形成过万亿元的高端装备产业集群……

  广东瞄准高端高新,突出先导性和支柱性,加快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未来,广东将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等领域,形成支撑广东现代产业体系发展的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

  日前,广东省政府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深入发展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创建珠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加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合作及成果转移转化。

  粤港澳大湾区规划蓄势待发,广东创新发展迎来新机遇。今年8月15日,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领导小组全体会议提出,要建设“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打造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

  “香港的科研成果,将越来越多在广东实现产业转化,广东是嫁接内地市场的最佳选择。”广东省社科院企业研究所副所长李源认为,粤港澳大湾区协同创新将为广东带来更多机遇。

  只争朝夕创新局,改革开放再出发。

  从跟跑到并跑再到领跑,广东创新驱动发展不断迈上新台阶。在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浪潮下,在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历史机遇下,广东正加快将战略性新兴产业壮大成为新支柱,加速从创新大省向创新强省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