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广东科技

龚国平: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提升自主创新能力

时间 : 2023-05-20 06:47:02 来源 : 南方+ 【字体: 【打印】

  5月20日至23日,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即将在广州南沙举行。在2021年12月举办的首届大湾区科学论坛上,习近平总书记致贺信,要求粤港澳大湾区围绕建设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战略定位,努力建设全球科技创新高地。今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时强调,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并要求广东在提升科技自立自强能力等方面继续走在全国前列。

  “总书记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为新时期广东科技创新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近日,省科技厅党组书记龚国平在接受南方日报专访时表示,全省科技系统将坚定不移把科技自立自强作为战略支撑,力争打通从科技强到企业强、产业强、经济强的通道,推动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支撑高质量发展和制造业当家,奋力打造科技体制改革示范地、重要原始创新策源地、关键核心技术发源地、科技成果转化最佳地、科技金融深度融合地、全球一流科技创新人才向往聚集地。

  南方日报:省科技厅如何推动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走深走实、落地见效?

  龚国平:省科技厅将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广东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头等大事和首要政治任务,同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以来总书记对广东系列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结合起来,深入领会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实践要求和理论品格,进一步深刻领悟“两个确立”的决定性意义,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推动高质量发展作出新贡献。

  全省科技系统将牢记总书记嘱托,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进一步提升自主创新能力;面向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努力在突破关键核心技术难题上取得更大进展;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推进粤港澳大湾区人才高地建设,形成高端科创人才聚集效应。坚持不懈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凝心铸魂,扎实推动主题教育取得实实在在成效。

  南方日报:在开展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的广东实践方面,科技部门有何举措?

  龚国平:广东将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作为大湾区建设的首要任务,聚焦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全过程创新生态链,努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2022年,广东区域创新综合能力连续6年全国第一,“深圳—香港—广州科技集群”连续三年居全球创新指数第二,全省研发投入强度预计达3.26%,研发人员、高新技术企业、发明专利有效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等主要科技指标均保持全国首位。

  关键核心技术是实现经济发展动力转换、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战略支撑。广东积极探索利用新型举国体制推进关键核心技术攻关的新机制、新模式,坚持“四个面向”,精准聚焦产业链技术需求,凝练形成各专项主攻方向,改革项目选题机制和投入机制,组建创新联合体实施“芯片设计与制造”“工业软件”等专项,推动重点领域率先取得突破。

  同时,我们创新实施机制,探索新型模式提升管理效能。例如,改革项目遴选机制,在相关专项实行“业主制”“揭榜挂帅”“赛马制”“首席科学家+板块委托制”等模式,试点“主审制”评审方式。此外,在全国率先推进项目经费使用“负面清单+包干制”改革试点,赋予创新主体充分科研自主权。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形成“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的新型举国体制攻关新模式,全面提升产业链供应链自主可控水平。

  将企业打造为区域创新的特色长板

  南方日报: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强化企业主体地位,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不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水平,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广东企业创新有何特点?如何进一步提升企业创新能力?

  龚国平:近年来,广东不断强化科技企业梯次培育,持续引导科技企业集聚创新资源,有力促进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企业创新已成为广东区域创新的特色优势。2022年,全省高企存量超过6.9万家,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

  以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为主体的科技企业群体,是广东提升区域创新能力、打造新发展格局的主力军。其中,在支撑引领区域创新方面,目前全省90%的研发机构、90%的研发人员、90%的研发经费投入以及90%专利的申请量都来源于企业。

  在构建现代产业体系方面,企业是核心力量。广东不仅涌现了华为、格力、比亚迪、美的等大型科技领军企业,还有一大批补链强链的科技型中小型企业,各领域高新技术企业集群有效支撑了战略性产业培育与发展。

  科技企业还是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坚力量。广东高新技术企业上缴税费总额、出口总额等指标均居全国首位,且领先优势进一步加强。2018年以来,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14.5%,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14.3%。随着资本市场服务创新驱动政策措施的不断完善,高新技术企业已成为广东上市企业的重要主体。近年来在A股上市的企业中八成以上是高新技术企业,且呈现比例逐年上升的趋势。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强化企业的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和成果转化主体作用,加大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型中小企业培育力度,推动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支持科技领军企业牵头组建体系化、任务型创新联合体,推动技术开发、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就在不久前,省科技厅正式启动了2023年广东省高企服务团活动,为企业送政策、聚资源、强服务。我们将继续强化“1+21”省市联动方式,紧密结合主题教育要求,深入调查研究,了解企业创新发展需求,不断加强与社会组织力量的协同,探索更多有特色、多元化、品牌化的科技企业服务活动,用心用情为企业做好服务工作,促进全省科技企业高质量发展。

  协同港澳增强大湾区创新驱动力

  南方日报:大湾区科学论坛是粤港澳大湾区最高级别的科学盛会。广东将如何进一步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增强大湾区创新驱动力?

  龚国平: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战略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战略定位,广东努力把大湾区科学论坛打造成为全球科学家共商共享科技发展的高端平台。首届论坛举办以来,大湾区科学论坛积极发挥国际科技交流合作平台作用,促进共性科学技术破解,持续推动重点科学项目深化协作,为粤港澳大湾区高质量发展和全球科学事业进步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近年来,我们大力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主动协同港澳,不断深化粤港澳科技创新规则衔接、机制对接,从要素、平台、项目、人才等方面加快推动粤港澳科技交流合作,各项工作取得新进展。

  一方面,推动大湾区创新要素高效跨境流动,聚焦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物流通等关键环节持续发力。在全国率先支持港澳机构申报省级科技计划项目,截至2022年底,全省科研经费跨境拨付累计超过3.7亿元,并向港澳开放共享中国(东莞)散裂中子源等一批重大科技基础设施。

  另一方面,携手共建粤港澳科技创新平台。我们依托横琴、前海、南沙等重大平台促进三地合作,在横琴布局建设各类创新平台31家、前海集聚创新载体125家、南沙建成高端创新平台132家。推动广州实验室与香港中文大学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南方海洋科学与工程广东省实验室在香港设立分部。携手港澳建设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在河套建设粤港澳大湾区(广东)量子科学中心。

  在加快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方面,我们建成面向港澳的科技孵化载体超130家,在孵港澳创业团队和企业近1100个。广东承办的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带动3400多家港澳台企业来粤同台竞技,300多家港澳台企业落地广东。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协同港澳,扎实推动三地深化合作、相向而行、优势互补、实现共赢。具体有以下措施: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着力破解科技成果双向转化、大科学装置共建共享等方面的“堵点”“难点”问题。强化粤港澳创新资源协同,持续推动科研资金、仪器设备、数据资源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开放共享。切实畅通三地人才往来便利机制,吸引更多国际化专业化人才。加快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探索在河套等地区建设粤港高水平科技合作平台,联合推进港澳青年创新创业载体建设,协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