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广东科技

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何晓顺:器官隔离治疗将让肿瘤化疗更精准

时间 : 2023-05-24 14:10:08 来源 : 南方日报 【字体: 【打印】

  5月22日,在2023大湾区科学论坛生物医药与健康分论坛上,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器官移植中心主任、广东省器官医学与技术学会会长何晓顺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畅谈器官医学相关技术的快速迭代以及发展前景。

  南方日报:提出器官医学理念的契机是什么?

  何晓顺:器官移植有一个痛点问题,因为器官都是被冰藏起来的,没有在工作,也就没办法评估其功能,给移植手术带来很大的不确定性。为此,我们研发了一系列体外设备和器官养护液,能模拟人体的环境,为器官提供营养物质,让它处于生理状态,从而判断能否用于移植。

  后来我们又探索在体外对器官功能进行修复。这类研究做多了,路子就打开了。本来这项技术想解决临床实际问题,现在演化成了研究器官功能的平台和工具。

  南方日报:这种新技术能解决哪些医疗难题?

  何晓顺:比如,针对药物性肝损伤的病人,我们设想给病人“外挂”一个在机器中工作的新肝脏,替代自身受损肝脏的功能,让病人自己的肝脏在体内休养生息,得到恢复。这已经在大动物模型中得到验证了。再比如无缺血器官移植,如今已经在中山一院成为常规手术,让器官移植成功率大大提高。

  这项技术还能用于医学教育。医学生上解剖课,教学用的器官在福尔马林里面泡过,颜色、形状、气味都和活体相差甚远;外科医生的腔镜手术培训,近年来有用塑料模型等方式做的,但不够真实。现在我们将屠宰场的猪内脏离体养活,维持功能和活力12个小时以上,用于腹腔镜及内镜医生的培训。目前这种设备已经进入市场。

  南方日报:还有什么值得研究的应用方向?

  何晓顺:我们提出了“器官隔离治疗”的新理念,这是一种理想化的器官疾病治疗方式。现在大家吃药治病,药物是作用于全身的,比如感冒药、消炎药等,不止作用在病灶,而是影响全身。

  以治疗上肢的骨肉瘤为例,化疗是很有效的,但因为不够精准,剂量大了人体就熬不住,小了的话效果不够好。有了器官支持的设备,我们可以把上肢的动脉和静脉阻断,接上体外的循环,上肢的血液循环与身体就相互隔离开了。这样给上肢用药,就几乎不会对身体造成影响。

  器官隔离治疗技术在临床上已经成功,世界首例器官保护治疗就是我们完成的。技术成熟以后,肝癌、骨肿瘤等的化疗也可以局部、精准地进行,对人体不产生副作用。

  南方日报:下一步将如何继续推进研究?

  何晓顺:随着研究深入,我们感觉到一个团队的力量太弱了,未来希望更多的同行能加入进来,围绕器官医学的多个方向推进合作。器官医学是由中国科学家率先提出的新赛道,在国际上获得了认可,在临床上不断有新突破,是一个有学术生命力、有价值的科研领域。我认为,通过这种工具学的变革,有可能改变现代医学由西方领衔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