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广东科技

斜拉大桥“穿针引线” 江门珠海“执手相牵”

——黄茅海跨海通道全线贯通
时间 : 2024-06-28 09:03:00 来源 : 科技日报 【字体: 【打印】

黄茅海大桥最后一榀钢箱梁吊装现场。
受访单位供图

  ◎本报记者 龙跃梅

  6月19日,随着最后一榀钢箱梁焊接完成,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关键控制性工程——黄茅海大桥成功实现合龙,江门珠海在珠江以西的黄茅海海域上顺利“执手相牵”。这标志着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全线贯通。

  黄茅海跨海通道是《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发布后首个开工建设的跨海通道工程,也是港珠澳大桥的西延线。

  项目路线全长约31公里,海域段长度约15公里,设置高栏港大桥和黄茅海大桥两座主桥,其中高栏港大桥已于今年3月20日合龙。

  合龙偏差2毫米以内

  黄茅海大桥跨越黄茅海海域的两条航道,采用3塔2跨的独特设计,是一座采用独柱式双索面全漂浮体系的斜拉桥。大桥单孔跨径达到720米,桥梁全长2200米,桥面总宽50.4米,宽度在同类桥型中位居广东省内第一。全桥有16种梁段类型,共计149个梁段。大桥桥面采用分体式钢箱梁设计,由两个钢箱梁及横向连接箱组成,最重钢箱梁达420吨。这也是分体式钢箱梁在广东省内首次大规模应用。

  黄茅海跨海通道管理中心主任朱超介绍:“主桥钢箱梁吊装工期正处于台风多发季,主梁施工面临极大挑战。2023年10月黄茅海大桥第一榀钢箱梁架设成功至今,历时近9个月。我们在气候多变的黄茅海海域‘穿针引线’,针对通航安全保障、防御台风措施、特殊梁段安装、线形控制、合龙与体系转换等方面的安全风险和技术难题,深入开展了方案措施研究,最终实现合龙偏差在2毫米以内。”

  此外,黄茅海大桥的设计综合考虑索塔阻水、防撞、风阻、风振等力学作用因素,创新性采用了“小蛮腰”造型的独柱异形索塔。针对索塔施工精度控制难题,项目通过升级变截面塔柱模板自适应爬升系统、自主研发百吨级索塔节段钢筋骨架整体吊装技术及双层可调吊具等举措,控制对接误差,每节异形索塔施工由12天缩短至6天,大大提高了施工效率。

  可抵抗17级台风

  黄茅海跨海通道项目位处南海近洋环境,超强台风高发,如何解决强台风下桥梁颤振稳定性问题也是黄茅海大桥建设面临的一大难题。

  “我们提出了‘中央分体式钢箱梁+独柱塔’方案,通过变截面改变索塔的涡脱频率,避免了单频共振问题,实现了力学与美学的协调统一。我们综合多项力学设计优化创新,首次提出‘风嘴+水平隔涡板+下中央稳定板’综合气动控制措施,推算出实桥运营风速范围内桥梁涡振性能优于国际的最严格舒适度标准,有效提高了结构体系刚度和抗风能力,使黄茅海大桥可抵抗17级台风。”朱超介绍。

  黄茅海大桥合龙后,项目将开展路面施工及钢箱梁桥面铺装,预计2024年底建成通车。建成后,它将与港珠澳大桥、深中通道、南沙大桥及虎门大桥一同组成粤港澳大湾区跨海跨江通道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