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广东科技

巩宇:让抽水蓄能电站用上国产“大脑”

时间 : 2024-07-25 09:44:59 来源 : 科技日报 【字体: 【打印】

巩宇(左二)在和团队成员讨论技术方案。 受访者供图

  【奋进者】

  ◎本报记者 叶 青  通讯员 黄 昉

  炎炎夏日,成群的白鹭飞到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在碧波荡漾中消暑纳凉。电站设备有条不紊运行,基本听不到什么噪音。在背后指挥这一切的,是一个国产“大脑”。

  国产“大脑”是抽水蓄能核心控制系统,也是抽水蓄能电站的关键设备。长期以来,抽水蓄能核心控制系统的主要元器件依赖进口。

  为了摆脱受制于人的局面,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检修试验分公司副总经理巩宇带领研发团队,开展元件比选适配、技术功能研发、控制逻辑优化、调试试验等科研攻关。如今,在这位抽水蓄能核心控制系统全国产化项目总工程师及其团队的努力下,广州、惠州等地的抽水蓄能电站已经用上了国产“大脑”。

  近日,巩宇接受科技日报记者采访,讲述了他带领团队潜心攻克关键核心技术,实现整套设备自主可控的创新历程。

  “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2007年,刚参加工作不久的巩宇,接到了国内第一个大型抽水蓄能电站——广州抽水蓄能电站的计算机监控系统改造任务。

  当时,广州抽水蓄能电站使用的是进口核心控制系统,备品备件更新难,相关控制程序由外方掌握。

  “核心技术不在自己手里,长期以来在设备检修、更新等方面我们比较被动。”巩宇说,他至今都记得,检修设备时外国技术团队常屏蔽工作区域,中方人员只能在外面干着急。有时,一两小时就能解决的计算机控制程序修改问题,外方公司可能叫价上百万元,还无法保证按时完工。

  “我经历过好几回这种事,虽然心里憋屈,但没有办法。”巩宇感叹,“核心技术是买不来的。”

  这些经历敲打着巩宇。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啃’下这块‘硬骨头’。”

  废寝忘食地钻研,逐一解决技术问题,巩宇一步一步往前走。他喜欢随身带一本工作笔记,随时记录研究心得。凭着日积月累的学习和实践,巩宇逐渐成长为独当一面的技术带头人。

  机会总是垂青有准备的人。2021年2月,巩宇勇挑重任,成为抽水蓄能核心控制系统全国产化项目总工程师。

  “抽水蓄能核心控制系统全国产化项目不是别人指派团队做的,而是我们主动要做的。总是受制于人,我心里着急。”巩宇回忆,曾有人劝他慎重,万一项目失败得不偿失,但他没想那么多。“总得有人先迈出这一步,团队上下很信任我,我不能辜负他们。”

  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牵头组建了项目研发团队,并以广州、惠州的两座抽水蓄能电站为平台。

  抽水蓄能核心控制系统由计算机监控、调速、励磁、继电保护4大系统组成。巩宇要带领团队开展4大系统的元件级国产设备研发。

  “抽水蓄能核心控制系统的国产化水平大致可分为设备级、部件级和元件级。其中,元件级自主可控水平最高,要求关键技术元件,包括控制芯片全部实现国产化。项目启动时,我们团队上下压力巨大。”巩宇说。

  “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做了”

  “虽然一直盼望拥有国产‘大脑’,但真迈出这一步时,心里特别虚。”团队成员杨铭轩说,“‘大脑’由206种设备组成,涉及近12万个元件。”

  当时,巩宇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给团队成员鼓劲。“创新不仅仅是创造新事物,更重要的是它能够为用户、企业或社会创造价值。同时,创新存在较大不确定性,不能因为有风险就不做了,要敢为人先。”他说。

  设备选型、寻找制造商、数据分析……巩宇带领平均年龄只有32岁的团队,在创新路上披荆斩棘,取得一个又一个突破。他们把系统调速器频率采样精度从0.001赫兹提升到0.0001赫兹;自主设计出成套控制软件程序,创新开发了40余种功能,优化提升了320个控制模块的性能……

  随着项目推进,巩宇和团队的研究成果不断涌现,累计完成了40项重大技术创新,21项成果填补国内空白。

  2023年初,广州抽水蓄能电站在投产30年后,第一次用上了国产“大脑”。截至目前,国产“大脑”已经安全启动超3200次,累计运行时长超26500小时,性能稳定可靠。

  今年,巩宇有了新身份——广州启鸣数智能源科技有限责任公司总经理。这是南方电网储能股份有限公司成立的承担科技成果转化任务的子公司。“成立新公司,是为了加快推动抽水蓄能核心控制系统的产业化应用。”巩宇说。

  有了新身份的巩宇更忙了,几乎全国各地“飞”。他笑称自己是“推销员”。

  “在推广过程中,我得跳出科研人员的思维定势,用市场眼光审视科技成果。”巩宇说,科技成果转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他希望和行业内外企业展开合作,让国产“大脑”有更多用武之地。

  “希望年轻人少走弯路”

  巩宇总有一种紧迫感。国产“大脑”研制成功后,很多人都劝巩宇“喘口气”,他却加快了前进的脚步。出差途中,他见缝插针钻研新技术。人工智能、物联网……他把这些“新同事”逐一“请”到公司,看看它们能为设备研发做点什么。

  最近,巩宇和团队成员自主研发的国内首个抽水蓄能人工智能数据分析平台2.0版本上线运行。“2.0版本的算法体系更丰富,能够对机组进行实时‘体检’。”巩宇说,借助这个平台,抽水蓄能电站工作人员可以更快地掌握设备的健康状况,90%的巡检工作由机器替代,大幅减少机组停电检修时间,每年可创造经济效益约3500万元。

  工作中,巩宇常把自己积累的知识和技能分享给年轻人。“希望年轻人少走弯路,能够快速适应工作环境,改进工作方法并提高工作效率。”他说。

  以巩宇名字命名的劳模创新工作室,是他培养后备人才的重要基地。“我们定期开展针对性的技术技能培训,组织技术研讨、技能竞赛等活动,鼓励大家分享研究心得。”巩宇介绍,工作室把人才培养作为重点工作,搭建了各类实验平台,采用“传、帮、带”的方式,使新员工提升业务水平。

  同时,依托公司“蓄锐”人才培养工程,巩宇引进大量优秀人才,建立了人才培养体系。他喜欢通过项目锻炼团队成员,提升他们的动手和协作能力,让他们在解决实际问题中学习和成长。在研制抽水蓄能核心控制系统的过程中,巩宇培养了20多位年轻技术人才。

  巩宇特别提到,公司长久以来形成的鼓励创新的文化,对于团队建设、技术传承起到了非常关键的作用。

  采访中,回忆攻克技术难题的艰辛,巩宇很平静,语气中透着坚定。“没有团队的默契配合,项目就不可能推进得如此顺利。最难忘的就是和团队成员一起并肩作战的时刻。漫漫长夜,大家谁都不知道太阳何时升起,但我们是彼此心中的一束光。”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