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能奥林匹克”功夫在赛外
在第47届世界技能大赛即将举办之际,广东日前举行世赛成果转化分享会,探讨技能人才培养的“广东经验”。
育才造士,为国之本。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突飞猛进,数实融合推向纵深,新质生产力被频频提及,产业技能人才的基础作用更加凸显。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加快构建职普融通、产教融合的职业教育体系”“建设一流产业技术工人队伍”。某招聘平台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我国技能型工人招聘需求呈上涨趋势,数控操作员招聘职位数比2019年同期增长482%,可谓是“千工好招,一匠难求”。
在此背景下,作为当今全球地位最高、规模最大、水平最佳的国际职业技能赛事,世界技能大赛的意义远不只是竞技。
一方面,仅从比赛项目的设置来看,就可感受人才培养的风向。在很多人的印象中,它之所以常常被形容为“神仙打架”,正是出于对“手上功夫”的极致要求,像“刮腻子”这种技术活,误差连1毫米都不能超过。事实上,世界技能大赛如今也要“卷”综合素养,更加吃香的是复合型人才。比如,在正赛前的选拔赛上,数字建造、人工智能工程技术等不少项目就要求选手具备数学能力、编程能力,还得看懂英语文档。
另一方面,世赛的“练兵效应”也不容小觑。按照赛事要求,绝大多数参赛选手年龄在大赛当年不得超过22周岁,对选手个人来说,参加比赛乃至拿到金牌,还只是一个新的开始。从万里挑一的“种子选手”,成长为精益求精的“大国工匠”,同样没有坦途和捷径,做好“后半篇文章”至关重要。正如参会嘉宾所说,通过世赛标准培养出的技能人才,其工艺设计、工具研发等创新能力具有明显优势,在一些前沿领域可以各展所长。从这个角度看,世赛既是“练兵场”,也是“蓄水池”。
回望我国10多年的世赛征程,“含金量”和“含粤量”都很高。广东作为制造业大省,如何转化世赛成果,赋能产业升级,无疑是一道综合性的必答题。首先,将世赛先进标准融入人才培育过程,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并且引领各专业学生的普遍化培养,有助于发挥教育的溢出效应。其次,培养技能人才不能“闭门造车”,要深化校企合作,到生产一线中去。就此而言,广东对接产业链遴选培育建设170条产教评技能生态链,吸引了华为、腾讯等一批头部企业,实现20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全覆盖,体现出全周期赋能的鲜明意识。
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让技能人才站上“C位”,不能只有奖牌带来的“高光”。据统计,全省技能人才总量达2019万人,其中高技能人才722万人。让更多高水平技能人才脱颖而出,以一技之长开启人生新赛道,关键是人才方面的制度重塑,让他们被尊重、有盼头。从在省级层面率先落地实施“新八级工”制度、打破职业发展“天花板”,到出台全国首部关于技能人才发展的地方性法规、落实技能人才发展的保障与激励,广东的争先创新有目共睹,值得期待。
巴黎奥运会刚刚闭幕,“技能奥林匹克”又蓄势待发。这正是:技可行天下,功夫在赛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