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广东科技

218个项目(人)获省科学技术奖

获奖项目(人)中45岁及以下第一完成人占比45%,越来越多青年人才脱颖而出
时间 : 2024-10-18 09:34:58 来源 : 南方日报 【字体: 【打印】

  10月17日,全省科技大会在广州召开,会上颁发了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共有218个项目(人)获奖,包括突出贡献奖1名、自然科学奖31项、技术发明奖11项、科技进步奖132项、科技合作奖5名、青年科技创新奖20名、科技成果推广奖18项。

  其中,突出贡献奖颁发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岩石学家徐义刚;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牵头的“国产E级高性能人工智能算力平台”项目摘得。

  值得一提的是,获奖项目(人)中,45岁及以下第一完成人占比45%,越来越多青年科学家脱颖而出,逐步在广东科技创新发展中挑大梁、当主角。

  企业牵头或参与项目超65%

  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的总体获奖率为15%,与2022年度相比略有降低,体现了“控制奖励数量,提高奖励质量”的科技奖励改革精神。

  哪些单位获奖较多?以第一完成单位计算(合并大学与附属医院),今年获一等奖最多的是南方医科大学系统。

  其中,该校周宏伟牵头的“人体微生物组检验与分析方法”获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广东省人民医院(南方医科大学附属广东省人民医院)罗建方牵头的“实现窦对齐技术的创新可回收经导管主动脉瓣释放系统的开发和应用”获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此外,南方医科大学孙剑、广东省人民医院周清、广东省人民医院朱平、南方医科大学赵善超、南方医科大学侯凡凡5位专家牵头的项目均获得科技进步奖一等奖。

  中山大学和其附属医院共获得5项一等奖,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深圳大学分别获得4项一等奖。

  企业是创新主体,也是广东区域创新体系中的特色“长板”。在218项获奖项目中,由企业牵头完成的有55项,占全部获奖项目的25.2%;由企业牵头或参与的项目总数达143项,占65.6%。

  广东坚持制造业立省,获奖名单中不乏制造业企业。例如,珠海格力电器股份有限公司牵头完成3项获奖成果,既涉及制冷压缩机、常温催化除醛等关键技术,还包括高性能机器人专用伺服电机等前沿领域的关键技术研究和产业化。

  获奖项目含“金”量十分可观

  衡量科技成果的价值,不仅要看原创、看突破,还要看转化和推广。

  广东以服务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导向,持续加强原创性、引领性科技攻关,关键核心技术屡获突破。从2023年度获奖项目看,有一批面向产业发展重大需求的关键核心技术取得了突破,使广东自主创新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例如,由广东工业大学陈新牵头、相关企业参与完成的“电子器件高密度封装的微细阵列制造关键技术与装备”项目,帮助完成单位近三年新增销售超109亿元、新增利润超14亿元,经济社会效益显著。

  以社会经济价值衡量,本次科技进步奖获奖项目可以说含“金”量十分可观——

  2023年度科技进步奖共有132项,其中特等奖1项、一等奖34项、二等奖97项,成果转化应用后在完成单位新增销售额累计达到5746.3亿元、新增利润累计达到706亿元,在其他应用单位新增销售额累计达到823.8亿元、新增利润累计达到145.4亿元,成为广东科技创新引领产业高质量发展的生动注脚。

  以最受瞩目的特等奖——“国产E级高性能人工智能算力平台”项目为例,其迄今已支持深圳市和各类用户的上千个AI大模型训练任务,近一年累计产生科研经济效益约7370.5万元。

  最为关注落地效果的科技成果推广奖中,18项获奖项目在粤东粤西粤北地区推广应用合计新增销售额342.7亿元、新增利润117.9亿元,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青年奖获奖者平均年龄39岁

  广东一向重视青年科技人才培养,这在此次获奖项目中得到充分体现。

  据统计,2023年度获奖项目(人)中,45岁及以下的第一完成人有98人,占比45%,其中一等奖项目13人、二等奖项目61人,青年科技创新奖20人,科技成果推广奖4人,特别是,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奖人平均年龄在39岁左右。

  例如,中山大学肿瘤防治中心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健年仅38岁,主要从事消化系统肿瘤演进的表观调控机制研究,成果包括创新性地发现了RNA修饰调控肿瘤细胞染色质重塑的作用机理等,此外还授权中国和美国专利5项并进行成果转化。

  数据表明,青年科技人才已是广东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成为国家战略人才力量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读

  哪些项目(人)获奖?

  突出贡献奖1名、自然科学奖31项、技术发明奖11项、科技进步奖132项、科技合作奖5名、青年科技创新奖20名、科技成果推广奖18项

  企业牵头完成55项,占全部获奖项目的25.2%

  企业牵头或参与项目总数达143项,占全部获奖项目的65.6%

  45岁及以下的第一完成人98人,占比45%

  其中一等奖项目13人、二等奖项目61人,青年科技创新奖20人,科技成果推广奖4人

  青年科技创新奖获奖人平均年龄在39岁左右

  奖项转化应用成果如何?

  特等奖1项、一等奖34项、二等奖97项

  转化应用后在完成单位新增销售额累计达到5746.3亿元,新增利润累计达到706亿元

  在其他应用单位新增销售额累计达到823.8亿元,新增利润累计达到145.4亿元

  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

  将南科大打造成“21世纪品牌大学”

  在全省科技大会上,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奖人、中国科学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现场发言,勉励广东科技工作者以更多更大的科学发现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成果助力发展新质生产力,服务广东高质量发展。他还提出,将南科大打造成为“21世纪品牌大学”。

  薛其坤是凝聚态物理领域著名科学家,取得多项引领性的重要科学突破。2013年,薛其坤带领清华大学的研究团队,与合作者一起发现了量子反常霍尔效应,这是国际量子物理领域的一个重大突破,获得201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今年6月,薛其坤获得202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

  全省科技大会现场颁发了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薛其坤认为,一批科技人才因在各自领域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受到表彰,是广东省和科技人才的“双向奔赴”,既凸显了广东省对科技创新的激励,也凸显了科技人才对科技创新强省建设的最新贡献。

  “近四年的在粤个人工作经历,让我充分感受到了粤港澳大湾区开放包容的文化魅力、优越的科技政策、有力的保障措施和催人奋进的创新生态。”薛其坤说。

  薛其坤所在的南方科技大学建校仅十余年,正值中国科教事业腾飞和深圳改革开放快速发展时期,南方科技大学也成为中国最年轻的“双一流”高校之一。谈及学校建设目标,薛其坤说:“作为省市重点建设的新型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学,南方科技大学着力打造拓展知识和技术教育的人才培养和高质量科技创新模式,努力做好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改革与推进工作,打造‘21世纪的品牌大学’,奋力书写不负历史、不负时代、不负广东的精彩篇章。”

  中国科学院院士徐义刚获突出贡献奖

  “我的工作就是‘透视地球’”

  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唯一的突出贡献奖被颁发给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岩石学家徐义刚。

  “正因为有广东大力营造创新氛围,我才能够专注于基础研究,有机会在深地深海深空领域进行探索,解锁地学科技新深度。”在颁奖现场,徐义刚感慨道。

  为关键矿产资源摸清家底

  地球上为什么能诞生生命?地球是太阳系目前已知唯一具有水圈、大气圈和生命活动的行星。其如何从早期相对均一的炽热行星,演变成具有良好层圈结构、生机勃勃的宜居星球,是人类的“终极问题”之一。

  从研究地幔岩石学起步,到参与提出对“华北克拉通破坏”的科学认知,再到如今作为专家组组长指导“地球宜居性的深部驱动机制研究”……一直钻研到地球深处,是徐义刚科研生涯的阶段性写照。

  徐义刚认为,地球内部层圈(地核、地幔及岩石圈)在整个地球系统的运作中起着支配作用,驱动着对宜居环境至关重要的外部层圈(水圈、大气圈和生物圈)的运行,并提出地球内外层圈间的联动机制是地球系统科学研究的突破口。

  “说得通俗一点,我们的工作就是‘透视地球’,希望看清地球的深部发生了什么。这既在科学上有意义,也会对我们国家寻找各种矿产资源、防御各种自然灾害起到关键作用。”徐义刚说,“我们希望让地球更‘透明’,帮助国家摸清家底,并把关键矿产资源找出来,扩大优势矿种,这样有助于进行战略贸易、弥补短板。”

  “希望每十年换一个方向”

  近年来,我国聚焦深海、深地、深空“三深”领域发力。作为深地领域的专家,徐义刚也常“友情客串”,被“三深”其他领域的专家邀请加入研究。

  “‘三深’抓住了科学的牛鼻子,是重要的战略选择。”徐义刚说。与谈论科学问题时的侃侃而谈不同,提及自己的具体工作时,徐义刚变得特别谦逊。他说,深海、深空等领域,自己只是“刚入门”,时间、知识储备不够,挑战很多。

  “跨界研究挑战性很强。”徐义刚说,他安排优秀的课题组成员积极参与国际大洋钻探发现计划,帮助他们建立起广泛的国际合作网络,逐渐成长起来,研究工作也得到了同行认可。

  而在深空领域,徐义刚组织了研究所多个方向的队伍,参与月壤研究以及“天问三”火星探测计划的科学问题论证。

  从深地“跨界”到深海、深空,徐义刚并非兴之所至,而是有意规划。“我希望自己能每十年换一个方向,而不是在地幔岩石学这个相对基础、狭窄的学科里做一辈子。”

  往回看,徐义刚确实是这么干的:围绕华北克拉通破坏、峨眉山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研究、东亚大地幔楔、地球内部圈层整合和宜居地球,他花十年成就一件事,然后埋头去钻研另一件,不断地在新的方向探索。

  鹏城云脑II获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算力全球领先 实现自主可控

  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鹏城实验室主任高文牵头完成的“国产E级高性能人工智能算力平台”项目获2023年广东省科学技术奖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该成果更为人所熟知的名字是鹏城云脑II,是全球性能领先的算力平台。在衡量全球高性能平台数据吞吐能力的IO500排行榜中,鹏城云脑II已获得八连冠;在其上正式发布的国产人工智能大模型“鹏城·脑海”,已实现“算力—数据—算法”全链条自主可控,面向全球开源开放,为人工智能变革提供更多选择。

  整体架构设计

  弥补“单兵”短板

  什么是E级算力?“E级算力代表机器的每秒运算次数能达到10的18次方。”鹏城实验室网络智能研究部副主任、北京大学深圳研究生院信息工程学院院长田永鸿解释。

  打造高性能算力平台离不开先进芯片技术。如今,各国加快芯片研发,境外的芯片制程已向5纳米甚至2纳米进军。一般来说,芯片的制程越小,意味着其技术越先进,“单兵能力”越强。为弥补单块芯片的性能劣势,该团队另辟蹊径,通过挖掘整体架构的潜力,让鹏城云脑II实现了性能上的全球领先。

  “在搭建算力平台时,团队探索、应用较多前沿技术,着眼整体架构提升效能。”高文举例介绍,在由几千块芯片组成的鹏城云脑II中,为了让信息能在芯片间高效传递,团队优化设计,将任意两块芯片间的通信延迟控制在2微秒内。

  此外,为了提高冷却效率,鹏城实验室与合作团队联手设计了一种贴片式液冷装置,比国外同类平台使用的风冷装置效果更好,将故障率降至同类机器的十分之一左右。

  在训练大模型时,平台存在一定故障率,每一两天就会出现某处零部件损坏,重启系统需要5小时。为此,团队提升技术,缩短系统重启时间,显著提升大模型训练效率。

  训练万亿级别多模态大模型

  做出全球最高性能的算力平台,有什么用?田永鸿介绍,建设鹏城云脑II的E级算力平台,主要是为了高效训练各类人工智能模型,其上部署了8大软件,涵盖智慧城市、生物医药、智能交通、金融等不同领域,能全面支撑国家战略需求和广东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

  面向智慧城市,鹏城云脑II可以对大片区域的交通流量进行分析;在生物医药领域,可模拟预测病毒的变异,计算分子药物或多肽、基因等的不同折叠或组合形式;通过大规模训练智能体(具有智能的实体),还能为金融博弈等提供支撑。

  此外,鹏城云脑II还拿出一部分算力帮助企业训练大模型,促进产业发展。“无人驾驶、低空物流等产业都将在好的算力和模型的加持下获得快速发展。”高文说。

  近年来大模型备受关注,许多人好奇:像鹏城云脑II一样完全国产、自主可控的算力平台,到底能不能训练大模型?

  鹏城实验室智能计算研究部主任、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陈文光表示,鹏城云脑II证明了国产算力完全可以训练出千亿参数的大模型。“项目此番获得特等奖,既是对过去工作的肯定,更是对国家需求的一次响亮回应。接下来,还要着力培养国产算力的生态,推广基于国产算力的应用。”他说。

  高文透露,下一代鹏城云脑的目标之一是训练出万亿参数级别的多模态大模型,有望在今年底或明年初完成,并于明年正式上线。

  侧记

  今年全省科技大会

  为什么延长到一天?

  10月17日,广东全省科技大会在广州召开。与过去相比,今年大会将会期延长至一天,在下午设置分组讨论和第二次全体会议,为与会代表提供更充分交流的平台。代表们纷纷表示,全省科技大会的新变化,折射出省委、省政府对科技创新更加重视,彰显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培育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决心。

  把科技创新应用到千百行业

  从分组上看,每个组中既有地市政府、科技部门的负责人,也有来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的代表。来自不同单位但同样聚焦科技创新的代表们坐到一起,碰撞出了新的火花。

  “我国是液晶面板生产大国,产量占全球50%以上,但产业大而不强,仍有关键设备、关键材料受制于人。”广东欧莱高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王慧河说,“作为一家新型显示产业链条上的民营科技企业,实现科技自立自强,我们也应勇于担当。要甩掉‘卡脖子’的手,不能只靠一家企业,要集合全产业链力量共同努力。”

  以关键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发展,把科技创新应用在千行百业,是与会代表们热议的话题。

  中国科学院院士、佛山仙湖实验室理事长张清杰分享了仙湖实验室的新技术。他说,在一家陶瓷企业的大力支持下,仙湖实验室将一条陶瓷生产线升级改造,采用氢和氨作为燃料,与天然气燃料相比更绿色低碳,甚至能实现“零碳燃烧”。

  “这是一次‘燃料革命’,背后可能是产品革新和行业重组的机会。由企业和实验室共同出资,利益捆绑,成功的话利益共享,万一失败了风险共担。”张清杰说。

  潮州市委常委、副市长刘云梅听后很感兴趣。“潮州也是陶瓷之都,卫浴产业占全国市场的40%,还大量出口。这个技术对潮州很有意义。”

  “这种以前没人敢做的颠覆性创新,光靠一个企业、一个实验室还不够。我们围绕一个点先做起来,希望政府能给更多的激励,鼓励企业踊跃创新,让颠覆性创新变成一百个、上千个。”张清杰说。

  持续稳定投入基础研究和研发

  虽然是分组讨论,但有一些共同话题得到普遍关注,基础研究投入就是其中之一。

  “广东将‘省级财政科技专项资金投入基础研究的比例不低于三分之一’写入法规里,是非常大的支持,将对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带来深刻的影响。”张清杰说。

  南方医科大学党委书记张玉润认为,基础研究是“发动机”,临床研究、应用研究都建立在基础研究之上。“未来,我们将持续搭建从基础到临床的全链条科研平台,进一步做强在广州、佛山、深圳的办医办学格局,赋能大湾区生物医药产业和医疗卫生服务向更高水平发展。”

  “去年广东省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的3.54%,现在又提出未来5年增加到4%,十分难得。”中国工程院院士、广东腐蚀科学与技术创新研究院院长韩恩厚说。

  持续优化体制机制,也得到与会代表们的关注。“广州实验室通过推进新型举国体制下的科技攻关,取得了一些成果。接下来在更灵活的科研人员管理方式,包括青年科研人员评价体系等方面,还希望能探索出更好的做法。”广州实验室副主任冉丕鑫说。

  韩恩厚建议,广东要做好科技创新的全链条布局,做强研发平台,通过优化科技创新体制机制,不断探索新模式新路径,充分调动新型研发机构的积极性,助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