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广东科技

扩大全链条优势 广州打造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地

时间 : 2024-11-19 14:36:46 来源 : 中国早报 【字体: 【打印】

  中国早报广东讯(记者 陆丽萍 张兆伟)11月16日,随着全球科学家齐聚广州南沙共赴“2024大湾区科学论坛”,围绕世界科技前沿话题进行广泛探讨,这座中国城市再次彰显“科技之城”的独特魅力,其“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核心功能进一步凸显。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的核心引擎,广州始终将科技创新摆在城市发展的重要位置。凭借优越地理位置、优质的产业集群及人才优势,广州成为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2023年,在“自然指数-科研城市”的全球排名中,广州跃升至全球第8位;广州入选胡润《2024年全球独角兽榜》的企业达到24家,总量再创新高。 

  随着《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以下简称《规划》)明确“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为广州的核心功能,广州正通过进一步加强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同时,力争在推动科技开放、交流与合作领域,发挥更大的引领作用。 

  推动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广州是具有科技基因的城市,科技基础十分雄厚,是全国唯一一个聚集国家实验室、综合类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国际大科学计划等国家级重大平台的城市。在建设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过程中,广州以战略科技力量支撑高质量发展的“领头羊”作用逐步显现,正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创新、服务成果转化、服务创新生态”为主要抓手,加快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科技创新综合水平迈入全球第一方阵。 

  在广州正在着力打造的纵贯城市南北的“活力创新轴”上,聚集着全市30%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40%的硕博学历人口、51%的高新企业和74%的独角兽企业。随着中段打造智慧策源芯、北段打造知识转化翼、南段打造前沿合作翼等“一芯两翼”战略规划逐步实现,创新成果加速显现:轴中段,“国之重器”广州实验室组织研发的6款药物获批上市,“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也顺利通过科技部组织的结题验收;轴北段,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功研制国内首款宽能高纯锗探测器;轴南段,素有“湾区之心”之称的南沙也正走在以科技创新为高质量发展重要引擎的快车道上。 

  近年来,南沙加快建设南沙科学城、冷泉生态系统等重大载体和设施,累计建成各类创新平台370个,集聚科研机构22个、高新技术企业数量超1200家,研发投入强度达5.48%。如今,广州超算南沙分中心为港澳及海外200余个科研团队提供服务,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实现300余项粤港成果需求精准对接,南沙逐步成为推进大湾区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创新链条融通的重要枢纽。 

  广州还推动“活力创新轴”深度衔接“广州-深圳-香港-澳门”科技创新走廊(以下简称“广深港澳科技创新走廊”),加强与港澳高校及科研资源协作,联动“黄金内湾”东西两岸创新格局,带动粤东西北先进制造业发展,共建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在这条科技创新走廊上,境内外科研力量的深度协作正越来越顺畅,如“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培育项目已与近20个国家(地区)的45家机构达成合作。 

  注重科技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作为“国际科创中心重要承载地”,广州在由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五个关键环节组成的创新全链条上,都有独特优势。如科技基础雄厚、高新科技企业众多、科技金融发达等。而其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成果,更是可圈可点。 

  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务必重转化、强产业。 

  近年来广州完善成果转化链条,推动产学研结合“由虚到实”。出台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加快建设环港科大(广州)创新区、琶洲智数创新区、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和环中大、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完善“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市场阅卷”的机制,形成企业为主体、需求为牵引、产学研深度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体系,促进更多自主创新成果转化为新质生产力。 

  2024年新出台的《广州市进一步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若干措施》中更是强调以市场需求为牵引,要持续开展“走进龙头企业——重大平台精准对接”活动,推动重点行业、龙头企业与广州“2+2+N”科技创新平台、重点高校院所实现有机联动,牵引一批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成果转化方面,拥有坚实产业基础的广州南沙堪称广州的代表。南沙以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发展,推进人工智能、集成电路、生物医药、新能源与新型储能、商业航天、海洋经济等“芯晨大海”产业集群高质量发展,在一批科创平台的加持下,“支柱产业+战新产业+未来产业”矩阵体系逐渐明晰。 

  9月3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科创成果转移转化基地暨广州南沙科学城国际创新创业社区揭牌,设立10亿元环港科大(广州)科技成果转化母基金,推动科技成果就地转化,南沙打造“湾区硅谷”迈入进行时。一批重大平台在南沙落地结果:与中国科学院合作建设的南沙科学城日新月异,明珠科学园南部组团投入运营,香港科技大学(广州)大学顺利开学,“梦想”号大洋钻探船预计年内正式入列,中科宇航牵头研制的“力箭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将57颗卫星精准送入预定轨道,LED智能视觉领军企业晶科电子在港交所主板上市……面向2035,广州将加快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先进高分子材料国家产业创新中心、纳米智造国家产业创新中心、新型储能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新型显示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等国家级创新平台建设,完善“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市场阅卷”模式,整合力量,打通关键技术攻关与转化应用路径,孕育一批敢于冒险、勇于创新的领军队伍,锻造一批自主可控、核心关键的落地成果。 

  打造国际科技创新人才集聚地 

  “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某种意义上说,也是国际科技创新人才的集聚地。 

  广州不断优化全球尖端人才引进机制,开展高层次人才出入境便利通关保障工作试点。截至今年7月底,在广州工作的外国高端人才和外国专业人才共计1.66万人,比2023年末增长5.5%。广州还实施了海外高水平大学STEM博士研究生引进计划,目前来自英国伦敦大学、英国曼彻斯特大学、德国慕尼黑大学等全球排名前列高校的6位人才作为首批留学人员代表已进驻“人才驿站”。 

  近年来,广州也在着力打造粤港澳大湾区高水平人才高地。海交会作为粤港澳大湾区唯一以人才为主题的国际交流合作平台,已连续举办25届,大会吸引了邓中翰、颜宁、汪健、袁玉宇、周振等大批海外留学人员回国发展,李彦宏在海交会获得IDG融资后创造了百度的辉煌,海交会把广州打造成为了一批批的留学生和海外人才回国(来华)创新创业的“第一站”。南沙作为国际化人才特区,不断出台人才政策。2022年针对港澳青年在南沙实习、就业、创业、安居置业等方面提出的10条创新举措,不仅为港澳人才和企业提供了优越的发展条件,也为他们在南沙生活和工作提供了全面的保障,使这片土地成为香港人才和企业进入大湾区的重要选择对象之一。近年来,南沙还陆续出台了“国际化人才特区9条”“港澳青创新十条”等人才支持措施。 

  越来越便捷的交通设施也是吸引人才的助推器。今年10月,南中高速万顷沙支线通车,与深中通道实现“无缝衔接”,大湾区核心城市群的硬联通带来的便捷性也让广州南沙更有底气面向全球招贤纳才。目前,南沙全区集聚高层次人才超过400人,近五年高层次人才年均增长100%,成为国际化高端人才“集聚池”。 

1_副本.jpg

广州南沙区蕉门河中心区

  广州市科学技术局相关领导表示,广州将在目前高层次人才集聚的基础上,提高人才与产业发展融合度,并持续增加领军企业家数量及复合型高端人才储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