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广东科技

以人为本,拥抱转型提升“含智量”

时间 : 2024-11-29 09:12:19 来源 : 南方日报 【字体: 【打印】

  “你可能想象不到,现在矿工们下井,最大的体力劳动已不是挖矿而是走路,以后连走路的活都会被巡检机器人替代。”位于四川乐山崇山峻岭中的嘉阳煤矿,由中兴通讯与煤矿联手打造的数智化变革在这里悄然上演,四川嘉阳集团总经理范勤英说,这里到处都充满了科技感,不再是原来那种傻大黑粗的形象。

  借助“机械化换人、自动化减人”,煤矿人员较最高峰时期的近3000人已经减少了一半。与此同时,懂技术的调试、维修人员多了起来,这其实也顺应了当前人才结构的变化:对年轻人来说,他们当然是更愿意和智能化设备打交道。

  一增一减,是人的变革。人类自进入工业时代以来,就一直被人与机器的关系问题所困扰,而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和进步,这种焦虑被进一步放大。其实,数字化转型难在人不在技术,对很多传统企业来说,要想打破原有的习惯与理念,都会面临着艰巨的挑战。

  ●南方日报记者 郜小平 柴亚娟

  员工指导机器人干活

  深圳市福田区梅林路6号保障性住房项目,就像“搭积木”一样建房:中建海龙在这里搭建了全国首个在高密度城区建设的混凝土模块化高层建筑,将整栋建筑拆分为800个模块,这些模块发自珠海工厂。

  以往建筑民工在工地上干活,而现在,产业工人是在工厂上班;过去建筑民工人员流动很大,往往干完一个工地,下一个工地还不知道在哪里。而现在,产业工人们是固定在建筑工厂,生产这些“积木”。

  而且,模块化作业可以提前浇筑,业主在收楼时,甲醛等异味也没有了,原本工地尘土飞扬的情景、敲敲打打撞击声也大为减少。这对周边居民楼也非常友好。

  未来,这种数字化建楼,物理世界和数字世界一一对应,有了“数字存档”,智慧城市管理也更为方便。

  传统制造业,产业工人也由被机器驱动向操纵机器转变。距离中建海龙珠海工厂20公里外的三一海工,早期员工拎着焊枪自己上,能干、肯吃苦就基本满足用工需求,但现在,重体力活已经很少了,新进的一线员工都要求有一定学历。

  工人们通过编程,指导机器人干活;工人变成管理者和监督者,要了解计划、准备物料,并监督机器人干活。

  不知不觉间,员工工作环境也发生了极大变化。对位于安徽滁州的东方日升来说,在与腾讯云联合上AGV前,一个人一天要搬运将近20吨。进车间要穿着防尘服进去,想出车间、喝水乃至上洗手间,都免不了换工服,于是员工们一待就尽可能直到下班。

  如今,数字化降低了岗位对人员技能的依赖,一个新员工15天就可以上手了,质量也更能得到保障:人在搬运过程中,篮筐产生晃动,会造成电磁片的隐裂,这是很难被发现的,而AGV搬运相对比较平稳。

  “从搬运换到了管理机器,对体力要求没那么高,数字化对员工来说是好事。”东方日升智能制造业务经理张涛说,数字化转型对普通岗位的要求更低了,系统尽可能做成了傻瓜式操作,“如果数字化系统上手很难,学习时间很长,那这个项目基本上就做不下去的”。

  岗位有更高附加值

  数字化变革,对人的要求也水涨船高,员工们能否适应这场变革?

  张涛感受最明显的是,工厂对运维能力的要求在提高。一旦用了数字化系统,员工们要懂软硬件、工业编程等,对更高深的技能有了新的要求,“现在我周边就多了很多大学生”。

  员工们也乐见这种转型,一个关键因素是提高了收入。张涛说,技术进步带来的是车间指标提升,产量提上去了,相对奖励就多了,收入也有所上涨。

  深圳市裕同包装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也引入人工智能视觉检测后,色彩、形状、外观等品质检测环节都交给了机器,一条产线过去需要24名检测工,而如今只需要2名。

  “更多人可以来做高附加值的岗位。”裕同科技流程IT信息化副总经理罗雪云说,标准化、重复性的工作,通过流程自动化来完成,员工由此可以做更有价值的事情。

  事实上,只有一线员工,最清楚产线自动化流程中,哪些环节可以优化和提升,随着企业自动化和智能化的不断普及与深入,内部员工的自主改善意识也空前高涨,部分原有普通员工通过学习也可以变身技术员工。

  这也折射出,在自动化生产阶段,“机器换人”强调大规模的机器生产;而伴随着数字化、智能化的转变,强调的是机器能够自主配合要素变化和人的工作,“人机协同”成为新的生产方式。对制造业来说,要想留住年轻人,要有发挥年轻人能动性的空间。

  数字化是权力变革

  尽管数字化会带来如此大的好处,但对相当多企业管理来说,数字化也是一种权力变革。

  罗雪云也提到,数字化变革必然推动流程的透明化,比如,财务、社保、薪资发放等各环节,有了统一的流程管理,不透明的地方被消除,“任何与财务发生联系的环节,我们全让它线上跑,一定程度降低了业务本身操作不规范带来的风险”。

  罗雪云坦言,数字化转型本身是流程变革,也必然“革”掉很多人手上的权力。作为一家全球化企业,裕同包装的物流链条非常长,也有很多“抛货”,即体积大而重量轻的货物,一年物流费用好几亿元。

  什么时候用什么样的车型,裕同科技对此自研一套TMS系统,可以在输入产品、规格后,自动匹配车型。刚开始,业务部门也一度苦恼,缺乏灵活自主权。随着变革的深入,业务部门也尝到数字化的甜头,例如,发货员要每天坐在办公室调度,现在可以随时通过移动端处理日常业务;以前和客户来往的账单或者货单经常收不回来,现在数据自动录入系统,减少了收集货单、交到财务对账等工作。从纸质到电子签,省去了大量盖章、签字、收集账单等重复性工作。

  有员工担心,随着自动化程度的提高,是不是意味着工厂可能不需要自己了?

  要从根本上让员工安心,关键是企业要有长足的发展动力。裕同科技也在不断“进化”,从最开始的代工生产,到品牌设计,再到为客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形成一体化整体解决方案。

  在罗雪云看来,印刷包装行业有着数万亿元的市场规模,但由于是重资产行业,人才水平偏低,研发投入不足,即便是为多家世界500强客户服务的裕同科技也是连1%的市占率都不到,“这就意味着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这些年公司还在海内外不断扩张,寻找新的市场增量,人员持续招聘的同时,更多技能岗和管理岗也开放出来,让不少员工吃下“定心丸”。罗雪云说,企业如果有发展的内驱力,反而不用担忧,只要把相应的人才培养起来了,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在等待他们。

  “教会徒弟,饿死师傅”,数字化变革也会引起老员工的担心。为了培养足够的人才梯队,裕同科技设立了导师制,师傅要晋升,还要考核他“带”出多少人才,通过这些机制,辅助导师把人才培养做好。

  还有一些企业设立了自主改善机制,员工可以在各个环节提出线索和建议,一旦被采纳后,通过项目实施节省下来的经费,也会转化成激励资金。员工也因此自发寻求改善和创新空间。

  ■调研笔记

  带动就业还需向

  现代服务业拓展

  一直以来,都存在对技术性失业的担忧。例如,网约车司机担心无人驾驶可能抢了饭碗。但实际上,因为道路经验丰富,马车夫在驾驶汽车时往往比新手司机显得更为可贵。

  根据暨南大学副校长顾乃成的一份研究发现,中国2011-2019年间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从7.4万增至78.3万台,涨幅世界第一。同期,中国城镇失业率一直在4%上下徘徊,而中国服务业从业占比从2011年的35.7%上升至2019年的47.1%,短短八年间增加了近8700万人。由此看来,工业机器人应用具有明显的跨产业就业外溢影响,如上游岗位创造偏向存在于生产性服务业和现代服务业,下游岗位创造偏向于高技术特征的现代服务业。

  今年5月,人社部发布公示,拟增加19个新职业和29个新工种,其中智能网联汽车测试员、智能制造系统运维员等9个职业被标注为“S”,即为数字职业,占到了拟新增职业数量的近一半。这正是人工智能产业外溢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