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产品已落地,抗癌药物进入临床前试验 蛋白质组学破译“生命密码”
日前,第30届染色体中心的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研讨会暨第5届炎症与肿瘤蛋白质组学研讨会在广州举行,与会专家学者阐释了多个与蛋白质组学相关的最新研究进展。无独有偶,10月9日,广东省政府发布《关于进一步推动广东生物医药产业高质量发展的行动方案》,也提到要进一步推进蛋白质组学的落地应用。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是什么?与普通人的生活有什么关系?未来在疾病预防与治疗上有哪些应用前景?不久前刚刚当选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下任主席的暨南大学生命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员、承启生物首席科学家张弓教授现场接受南方日报记者专访,揭示人类蛋白质研究的奥秘与前景。
“要解决未来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本质上都得对蛋白质进行深入研究,因此蛋白质是所有能落地的生物医学方向研究的必由之路,绕不过去的。”张弓教授这样说道。
找到人类生命的“砖瓦”
DNA转录成mRNA,mRNA再翻译成蛋白质,这是生命体内蛋白质合成的基本过程。
“尽管DNA携带了2万多个编码基因,但它其实干不了什么事情,它就是一张蓝图,真正‘盖成房子的砖瓦’都是蛋白质,只有按照蓝图建造了房子,才是有功能的。所有生老病死的事情都是蛋白质在干。”张弓介绍。而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正是希望,对人类生命的“砖瓦”有全景式的鉴定和了解。
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Human Proteome Project,HPP)最早可以追溯至2000年,是人类基因组计划(Human Genome Project,HGP)的后续项目。在基因组计划尚未完成的时候,科学家们就已经意识到,仅仅了解基因序列远不能完全解释生命的复杂性,因为一个基因可以通过转录、翻译和修饰变化出上万种蛋白质,而蛋白质才是生物体内执行功能的实体。
在此背景下,2012年,国际人类蛋白质组计划正式启动,该计划的研究目标是全面鉴定和定量人体中的所有蛋白质,包括它们的表达模式、功能和相互作用,作为深入理解人类生物学和疾病机制的关键资源。
2024年,由深圳承启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和暨南大学共建的国际人类蛋白质组官方数据库上线,标志着中国企业在生命科学基础领域的实力得到国际学界的一致认可,中国科学家在人类蛋白质组计划中已居于领导地位。
为疾病筛查、防治铺路搭桥
作为一项前沿的基础研究,人类蛋白质组学的研究距离普通人的生活还有多远?
张弓介绍,目前蛋白质组学的研究成果在未来疾病预防与治疗上有两个主要的应用方向。
一是通过检测蛋白质组,对某些疾病进行筛查和预防。张弓教授介绍,很多传统检测如肝功能五项、新冠抗原检测等都是检测一种或几种蛋白质,只能反映部分疾病的状态,而蛋白质组检测能够一次性检测几千种蛋白质,这种高维度大数据可用于判断更多复杂疾病的状态,如癌症、糖尿病、老年痴呆等,已有相关蛋白质组学研究正在进行中。
目前,这一技术已在高原反应的预测和预防上率先实现了产业化应用,根据检测结果制定出的高原适应策略已帮助了不少小学生成功登顶海拔5000米的雪山。
二是在此基础上,运用于新药研发。几乎所有药物的靶点都是蛋白质,张弓认为,传统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的原因往往是还没有找到真正关键的蛋白质。“我们通过自研的翻译组测序技术发现了至少4000多种‘暗蛋白质’,以往人们压根没想过它们能存在。发现蛋白质组中的‘暗物质’,也是人类蛋白质组计划现在的研究重点之一。”
“我们已经发现某些‘暗蛋白质’在肺癌细胞中的表达量高于正常细胞,这说明这一类蛋白质与肺癌之间有很明确的关系。知道了这个关键蛋白,就可以针对性地研发药物,抑制住癌细胞。”张弓的研究团队正在以上述路径进行三个抗癌药物的研发,目前已有两个进入了临床前试验阶段。
当前,生物医药行业正深陷资本寒冬,在张弓看来,困局之下,蛋白质研究仍是非常好的方向:“蛋白质是所有能落地的生物医学方向的必由之路,只要是想出成果,必然得从这儿过。我认为研究蛋白质是最有价值和前景的方向,没有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