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载发展建成拥有12所高校的科教之城 广州大学城何以担当“智核”
20年可以成就什么?一片“低洼农田”变身“创新高地”,拥有12所高校的科教之城,广州番禺小谷围这个江心岛,正成为粤港澳大湾区科创与人才资源最为丰富的“智核”。
一粒粒“创新种子”在这里破土成长,新型移动出行未来产业科技园、全国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全市首个高校实验室共享平台……
这是广州大学城,随着一个个重大平台的布局落子,她正由最初的教育之城发展成为“教育+创新+人才+生态”四城融合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作为知识与创新的高地,广州大学城不仅深度滋养着广州的教育科研生态,更以其卓越的学术资源与人才优势,强力辐射广东全省乃至粤港澳大湾区,扮演了智囊团与孵化器的角色,为湾区城市的协同发展注入不竭动力。
科技创新是决胜未来的关键。瞄准世界科技前沿、面向城市重要需求、聚焦高质量发展,“科教智城”正在发挥越来越重要的城市“智核”作用。
●南方日报记者 钟晓宇
拓荒 耕出“希望田野”
从2004年9月1日迎来首批高校学子至今,广州大学城经过二十载发展,已建设成为拥有12所高校的科教之城,为华南地区科教和创新资源最为集中的区域。
如今,这里拥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以及各类科研平台213个;这里拥有广州大学城青创汇、创智园、健康产业产学研基地、国家数字家庭产业基地、信息枢纽楼等5个科技产业园区,入驻企业近700家,从业人员达2万名;这里累计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4个、国家级众创空间4个、港澳创新创业平台2个以及高校双创基地12个,建成和在建孵化空间达到近100万平方米。
此外,广州大学城还坐拥一批以未来科技和应用型技术为代表的科创型企业,累计孵化培育企业超1200家,其中包括全球独角兽企业2家(小鹏汇天、探迹科技)。毫无疑问,广州大学城就是一座“超级创新孵化器”。
2021年,林道谧回到中山大学担任管理学院教师,负责的正是创新创业课程。
“我们课题组经常带学生出去参访,就有特别深的体会。以往,一些高校‘用昨天的知识教今天的学生解决明天的问题’,但现在,我时常带领学生参观周边企业,在大学城附近的独角兽企业,便成为我们实践教学的重要基地。”中山大学管理学院副教授林道谧说。
这些科研平台和创新载体的建设,不仅为师生提供了优越的科研环境和实践机会,也吸引了众多企业和人才的入驻。
同时,广州大学城还积极与人才服务机构合作,共同培养和输送人才。通过举办各类招聘会、职业技能大赛和行业论坛等活动,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职场环境,提前规划职业生涯。
在落实人才政策上,“青蓝计划”启动7年来,累计引进青蓝项目超660个,其中500余个优选项目成功落户番禺,参与创客超10万人,这些数据充分彰显了“青蓝计划”在吸引创新创业项目与人才方面的强大魅力。
同时,“番禺人才生态30条”累计发放资金达7亿元,资助了7791个创业团队和个人,通过真金白银的支持,为创新创业团队和个人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让他们能够心无旁骛地投身于创新创业事业中。
此外,连续6年成功举办的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国际产业人才大会,以及高质量承办的粤港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等各类双创赛事活动,更是为创新创业人才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与交流平台。
其中,第九届广州大学城粤港澳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别出心裁地开辟了未来产业、新兴产业赛道,吸引了749个双创项目参赛,香港、澳门赛区共有85个项目积极参与,这些赛事不仅激发了广大青年学生的创新创业热情,也促进了粤港澳大湾区青年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为区域创新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与动力。
融合 创新“开枝散叶”
广州大学城是一片创新创业的沃土。
今年7月,广州大学城管委会还携手广州金控集团、广州大学城12所高校,共同发起成立广州首个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转化金谷联盟。
“金谷联盟”探索多方强强联合的多元化合作模式,充分发挥广州金控集团现代金融业产业链、医疗健康产业链双链“链主”企业优势,整合政府、金融机构、企业、科研院所及孵化器等系统资源价值。为进一步完善广州大学城科技金融服务体系、高质量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城送来“及时雨”、注入“强心剂”。
除了创新资源的巨大优势,在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方面,广州大学城更是不遗余力。
通过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库,已成功征集入库项目多达2582个,这些项目犹如一个个待挖掘的宝藏,蕴含着无限的创新潜力。
为了让这些宝藏能够发光发热,广州大学城组建了一支规模超1000名专家的“科技特派员”队伍,他们深入开展“项目产业化高校行”“禺企专家行”等活动,架设起沟通的桥梁,畅通高校科研成果供给与企业技术需求的渠道。
作为粤港澳大湾区核心枢纽地区,番禺区高度重视科创高质量发展工作,高站位推动实施《广州大学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总体方案》,高能级升格设立正处级事业单位广州大学城创新创业促进中心。
近两年,累计举办各类科技成果校企对接会、“创二代”项目孵化对接会及大小对接活动超60场,服务企业超200家,在一场场对接会与活动中,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实现了精准对接,许多创新项目得以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为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去年,广州大学城启动“创二代”工程暨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推动项目库中110余家企业注册落地,构建“科创人才培养+科创训练营+科创基地孵化+基金投资+供应链接入——项目产业化”科创生态体系,激活创新发展“动力源”,逐渐形成“乔灌木林”式创业人才体系。
这种创新创业教育和双创联动,在广州市粤港澳青年创业孵化器有限公司总裁王寒看来,是广州大学城的一大优势,也是吸引企业和孵化器纷至沓来的关键所在。
“创新创业课程为学生提供了从理论到实践的支持。这种教育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的专业技能,还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思维和创业精神,拥有多元化创新创业平台,比如我们孵化器,就可以帮助青年就业创业,为学生扩展了国际视野并提供了宝贵的交流机会。”王寒说。
跨越 迸发“智核动能”
把“智核”的力量辐射得更广。
今年4月,以“创新引领 质胜未来”为主题的广州大学城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发布活动在番禺区举行,发布国内首个低空经济应用示范岛。
站在广州大学城建设20周年的新起点,番禺区聚力创新,将智慧城市、智能交通等元素融入广州大学城道路品质提升规划当中,并锚定低空经济发展新赛道,把“路”修到“空”中去。
番禺区是市委、市政府重点打造的“智造创新城”,人气财气朝气才气互相加持,魅力实力活力潜力叠加迸发。
千亿汽车产业链集群发展,广汽埃安入选全球唯一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在芯片、动力电池等关键零部件方面具备深厚技术积累和突出产业优势;小鹏汇天蝉联全球独角兽企业榜单,致力于推动智能汽车与现代航空融合发展,均再次蝉联全球独角兽榜。
如何用好大学城这座“创新宝藏”?
番禺区指出,建设“智造+智核”科技创新高地,是番禺抢占未来战略主动的最大优势。
一方面,打通大学城“一江两岛”,联合长洲岛、广州国际生物岛等形成教育、产业、文化、人居融合发展的“黄金岛链”,以“内三岛”服务“邻三区”和珠江沿岸高质量发展。
高标准推进大学城粤港澳大湾区创新创业集聚区建设,加快建设以智慧出行为主题的国家未来科技产业园,打造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共创共建共享213家市级以上实验室,打造高校实验室资源共享平台,推动校企产学研深度融合。
另一方面,番禺区继续擦亮抢跑未来新赛道的智能网联和新能源汽车研发智造引领区、独角兽企业和专精特新企业集中涌现区、未来产业和产学研转化探索区三张“金名片”。
积极推动南大干线经济带提质增效,促进亚运大道经济带建设全面提速,高起点开展广州活力创新轴番禺段谋划,推动“智造+智核”深度融合,以足够产业空间、优质产业服务,承载创新资源涌流,锻造更强番禺。
眼下,大学城二期建设如火如荼。尤其是在产、城两个维度补强,大学城“产学研城”的概念更加完整,人才虹吸效应愈加强大。而广州国际创新城的目标,不仅仅是成为一个科技公司集聚区,而是成为像斯坦福科技园、中关村那样的创新策源地。
“我们期望大学城能打造成大湾区的产业中心,如同硅谷之于美国加州。”林道谧坦言,通过持续的创新与人才引进,大学城有望实现人才在大湾区的集聚与留存,为区域经济的持续繁荣奠定坚实基础。
二十年,从无到有,广州大学城先行先试精耕改革创新“试验田”。
二十年,从有到优,广州大学城勇挑大梁迸发破浪前行“智核动能”。
■相关
20年来培养毕业生超80万人
广州大学城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在番禺举办
广州大学城成了粤港澳大湾区的“最强大脑”:1400多位博导,67位院士,72位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还有国家超级计算广州中心以及各类科研平台213个。
广州大学城也成了“人才摇篮”,20年来,广州大学城累计培养毕业生超80万人,给广东的发展注入无限可能。
12月15日,由中共番禺区委员会、番禺区人民政府主办的“二十年 正青春”广州大学城教育科技人才高质量发展大会暨第七届广州大学城(小谷围)国际产业人才大会举行。
大会重磅启动广州大学城科技园和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带,授予一批人才金卡、人才公寓金钥匙,落地一批优质产学研合作项目,亮相一批“创二代”“青蓝”之星,开展教育家、科学家、企业家“三家聚岛”高质量发展主题对话,释放教育、科技、人才协同融合发展的新动能,绘就教育发展、科技创新、人才培养一体发展的“新答卷”。
重磅启动▶▷
释放“智造+智核”耦合优势
会上,广州大学城科技园以及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带正式启动。
番禺区持续深化创新空间供给,沉淀20年在广州大学城规划建设近100万平方米的国有物业打造广州大学城科技园,制定出台多元化物业优惠政策,建设“众创空间+孵化器+加速器”全方位创业体系。
立足广州大学城这一“智核”,又持续拓展产学研辐射圈层,在广州大学城南岸高水平规划建设东西庄科技创新集聚区,联动智造创新园、天安科技园、番禺汽车城、狮子洋增长极专精特新企业集聚区等一批重大产业平台,高标准打造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带,立体式拓展科技成果转化落地转化空间,为培育人工智能、数字经济、新型移动出行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天地。
番禺区委书记黄彪表示,近年来,番禺推动校地企“三方”共建,打造广州活力创新轴重要节点、“南拓”“东进”中继枢纽;促进创新链产业链人才链“三链”贯通,打造实体经济的主阵地、新质生产力的承载地;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生”融合,打造粤港澳大湾区优质生活圈、岭南历史文化重要承载地。
“番禺将始终坚持建设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实体经济为支撑,先进制造为骨干,现代服务业为依托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和城区格局,助力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黄彪说。
在这片热土上,科创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崭露头角。震东智飞科技、科奥信息技术、九安智能科技等首批10个项目正式签约。暨南大学与声博士、华南师范大学与鹏辉能源、广东工业大学与浩洋电子3对“校企伙伴”现场签署共建校企联合研究中心协议,产研两端“一拍即合”。
活动还落地了番禺区产业招商投资基金、广祺1号基金两只环大学城科技成果转化基金,将聚焦科技成果转化项目、双创赛事项目以及校友优质项目等,投早投小投硬科技,实现“智造+智核”优势叠加、“科技+产业”互促双强。
多方发力▶▷
打造人才发展“强磁场”
大会为人才金卡企业代表、“狮子洋增长极人才谷”及人才公寓入住单位授牌,为广州大学城“创二代”工程代表、第七届青蓝国际创新创业大赛获奖者颁授荣誉,奏响新时代人才强区“铿锵之音”。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是番禺区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最核心优势。20年来,广州大学城源源不断输送了超80万人才,不断彰显“世界一流大学城”的影响力。番禺着力打造“近悦远来、宜业宜居”的人才发展生态,持续强化“番禺人才生态30条”政策保障,又以未来社区标准精心打造“狮子洋增长极人才谷”,为青年人才搭建一流生态圈和产业集聚区。
自2017年启动“青蓝计划”以来,番禺区累计投入近1.5亿元资金,引进落地739个“青蓝”项目,累计获得约19亿元融资和万余项知识产权。2023年创新推出的广州大学城“创二代”工程,已培养近500位“创二代”之星,促成119家企业注册落地,构建起多元化创业人才体系。
以“校友圈”撬动“经济圈”,活动为广州大学城校友经济促进会第一届会长、执行会长颁发聘书。今年,番禺区在省、市指导下,联合广州大学城12所高校共同打造校友经济“强磁场”,正式成立广州大学城校友经济促进会,这是校友经济主体携手共进、共创辉煌的美好开端,更将为广州、为粤港澳大湾区经济发展带来新机遇、新发展。
广州市浩洋电子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广州大学城校友经济促进会执行会长蒋伟楷表示,之后计划通过整合校友资源、构建高效合作桥梁、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提升校促会品牌影响力等途径,为校友经济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更多动能。
此外,在大会主题分享环节,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教授、XbotPark机器人基地发起人李泽湘围绕“从新工科教育到新质生产力:端到端、高质量、高效率科创生态体系建设探索”带来精彩分享,激励青年人才在大变局时代抓住机遇、应对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