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向全球招商推介 建设石化产业高地
1月6日,面向全球、惠聚未来——高端石化新材料招商大会(2025·中国惠州)举行。本次高端石化新材料招商大会共有94宗项目达成落地意向、计划投资总额929.02亿元,8宗项目进行现场签约。
经过多年的发展,惠州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惠州坚持“大招商”的工作格局,以石化新材料“延链补链强链”为主线,力争吸引更多高端的石化新材料项目、资源、人才,共同做大做强做优石化新材料产业链。
省委、省政府赋予惠州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使命任务,具体包括打造全球石化产业高地等四个战略定位。这是惠州首次以石化新材料产业为主题开展面向全球的大型招商活动。当前,惠州聚焦产业发展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奋力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
南方日报记者 马发洲 乌天宇 罗锐
基础厚实
炼化一体化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改革开放以来,惠州利用濒临南海和对外贸易窗口的优势,利用外资和先进技术,高起点布局建设先进的石化工业。1993年国务院批准惠州设立大亚湾经济技术开发区,是全国第一批石化基地之一。
2002年11月1日,中海壳牌南海石化项目在大亚湾畔打下第一桩,宣告当时国内最大的中外合资项目正式落地。历经多年的奋斗耕耘,惠州汇聚了中海油、壳牌、埃克森美孚、恒力等13家世界500强石化新材料企业,以及宇新、宙邦、红墙等一大批龙头企业,形成了央企、外企、民企“优等生”同台竞技、集聚发展的态势。
目前,惠州炼化一体规模位居全国前列,大亚湾开发区连续6年位列“中国化工园区30强”第一。根据初步预计,2024年惠州石化新材料产业集群总产值有望超3900亿元。目前,惠州已建成2200万吨炼油、380万吨乙烯、250万吨芳烃、500万吨PTA的年生产能力,分别占全省的25%、54%、50%、68%。
惠州市能源和重点项目局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石化新材料产业以大亚湾石化区为核心,联动发展惠州市新材料产业园、惠阳区新材料产业园,按照“园区化、专业化、集群化”发展思路,坚持“大项目带动大发展”的发展路径,已成为华南地区乃至全国重要的能源和化工原料供应基地。惠州将依托重大项目,进一步强化延链补链,重点培育发展碳二、碳三、碳四、芳烃、电子化学品等特色产业集群。
去年7月,省委、省政府正式发布《关于支持惠州加快构建绿色低碳产业体系打造广东高质量发展新增长极的意见》(下称《意见》)。在《意见》中,惠州被赋予了“全球石化产业高地”的战略定位。
如今的惠州,目标更加远大、任务更加光荣。《意见》提出,到2027年,石化产业形成乙烯540万吨、高端聚烯烃660万吨的年生产能力,重点领域能效、水效达到标杆水平。到2035年,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跻身世界前列,建成世界一流的石化产业高地。
大平台承载大项目、带动大发展。当前,惠州重点建设了大亚湾石化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惠阳区新材料产业园三个专业级的化工园区平台,总规划面积超60平方公里,已逐渐形成产业集聚、原料互供、优势互补、设施共享的联动发展格局。
“当前,全球化工新材料产业伴随先进制造业的发展保持快速增长态势,呈现高技术引领、新产品迭代、产业化扩张和需求面扩大等特点,正在向绿色化、低碳化、精细化、集约化方向发展。”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化工园区工作委员会副处长冯媛媛表示,惠州区位优势明显,石化产业基础雄厚,公用设施配套齐全,创新资源汇聚,着力布局石化新材料领域恰逢其时,体现了全国头部化工园区的责任与担当。
空间广阔
打造三大专业级化工园区平台
当天上午,参会人员实地考察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大亚湾石化区,以最直观的方式体验惠州的发展氛围、产业生态和营商环境。“希望通过本次招商大会把强的企业引进来,形成联动效应。”惠州立拓新材料有限责任公司副总经理鲁炜表示。
经过多年的发展,大亚湾石化区先后获得国家第一批“绿色园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五星级示范基地等称号,目前已落户项目114宗,总投资3252亿元,形成碳二、碳三、碳四、碳五、芳烃等优势产业链。
大亚湾开发区相关负责人介绍,大亚湾开发区坚持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通过强化招商引资队伍建设和技能提升,深入实施招商引资“一把手工程”;强化“以链招商”,精准绘制招商图谱;强化“以商招商”,打造产业生态集群;强化“以会招商”,构建招商朋友圈;强化生产性服务业招商,推动产业港向贸易港转型。
惠州新材料产业园直线距离大亚湾石化区仅10公里。在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惠州博科环保新材料有限公司(下称“博科新材”)二期项目建设现场热火朝天。“博科新材是宇新股份的控股子公司,宇新股份早在2009年就进驻大亚湾石化区。”广东宇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总经理申武介绍,正是对惠州未来发展的信心,2024年宇新股份把总部搬到了惠州新材料产业园。
如今,“一南一北”的两大园区之间的联动发展日益密切。在申武看来,两大园区联动发展,企业能就近获得原料供应。同时,惠州地处粤港澳大湾区,靠近终端市场,能有效降低产品的运输成本。
从2019年起,惠州高标准布局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建设国内一流新材料产业基地。短短五年,园区配套日臻完善,已落户产业项目36宗,总投资476亿元。产业园已形成以宇新博科、兴长立拓、领创新材、德国佩特化工等为龙头的聚合物优势产业链,以百利宏晟达、兴福电子、同方科技、华达通新材等为重点的电子新材料产业集群。
“惠州新材料产业园毗邻香港、深圳、广州,产品可辐射到粤港澳大湾区和整个华南地区。”惠州新材料产业园规划建设指挥部相关负责人介绍,惠州新材料产业园和大亚湾石化区联动发展,现每年可提供130多种共计3872万吨原料。目前,连接两个园区的石化专用通道已建成通车,物料管廊加快建设,可实现原料隔墙供应。
2024年惠州市政府工作报告曾提出,全面深化惠州新材料产业园与大亚湾石化区“南北”联合招商、联动发展,做大做强石化能源新材料产业集群。去年,两大园区共同编制全产业链招商图谱和招商需求清单,制定联合招商路线图,举办招商推介活动。
新材料产业是战略性、基础性产业,也是高技术竞争的关键领域。惠阳区新材料产业园积极协同周边电子信息、新能源等优势产业,着力打造“专、精、特、新”新材料专业园区。比如,该产业园将重点招引电子化学品相关产业,包括半导体材料、导电材料、绝缘材料等,应用于电子产品、集成电路、汽车等领域。
双向奔赴
花大力气延链补链强链
经过前期对接洽谈,本次大会共有94宗项目达成落地意向、计划投资总额929.02亿元,8宗项目进行现场签约。
良好的产业发展环境吸引重大项目入驻,促进政府效率和服务能力的提升,又吸引更多优质项目落户,这已经在惠州形成良性循环。目前,惠州建立省市县三级重大项目专班机制,实施一企一策,加大在项目落户、报批等方面的服务保障。成立专项服务小组,逐宗梳理工业项目遇到的痛点、难点问题,快速回应企业诉求。
近年来,惠州邀请专家团队把脉问诊,明确将碳二、碳三、碳四、芳烃、电子化学品作为未来主攻方向。在延链端,惠州将利用大量基本有机化学品、化工品,有效将产业链延伸至材料端和终端产品;在补链端,惠州将花大力气解决产业链延伸的关键中间环节、“卡脖子”技术;在强链端,惠州将提升产业链技术先进性和产品竞争力,力争达到国内领先和国际一流水平。
“一个完整的产业链,本身就是竞争力。”深圳大学特聘教授、俄罗斯自然科学院外籍院士陈光明认为,相比单打独斗的产业企业,产业链具备更显著的不可替代性,在市场竞争中,抵抗风险能力更强。
陈光明建议,一方面,惠州要加强本地优势产业的配套,比如为锂电池新能源产业、电子信息产业做强配套。另一方面,惠州可发展前沿新材料新技术,提前布局未来产业,比如二氧化碳资源利用技术,高性能工程塑料,纤维相关技术,高性能聚合纳米复合材料,聚合物复合电热材料等方面技术。
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在会上,惠州市人民政府与中国化工经济技术发展中心、东北石油大学、北京绿色交易所、中山大学化学与化工工程学院等单位签订战略合作协议。
当前,惠州积极参与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设,科创平台众多、人才储备充足,加快构建从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到成果转化落地的研发体系。惠州现已建成先进能源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等一批专业研发平台。全市拥有规上石化新材料企业近1000家,专业技术人才约3万人,为企业长期发展提供人才支持、智力支撑。
在深圳市半导体显示行业协会会长徐世颖看来,惠州毗邻深圳,更容易为来自深圳的高新技术企业青睐。在招商引资过程中,惠州不仅要招引大的项目做支撑,还更需要精的项目以契合产业链需求,进一步推动实现补链强链。
徐世颖建议,在研发领域,惠州要重点培植一些未来有发展前途的上游研发项目,以此孵化补充产业链,强化产业链;在应用领域要更注重应用开发,以引领产业链的攻关研发。
■声音
一纳科技公司总经理王建兴:
引导更多上下游企业落户惠州
“我们对在惠州创业发展信心十足。”广东一纳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王建兴,对惠州的营商环境印象深刻。他介绍,落户惠州5年来,企业实现了产值过亿,成为苹果、华为、比亚迪、宁德时代等高端企业供应商。去年,该企业获得了广东省“专精特新”企业认证,目前正积极申报国家“小巨人”企业,接洽开发更多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打造以石墨烯为核心材料的解决方案。
“我们与惠州石化新材料产业有着极高的关联度。”王建兴表示,目前,该公司生产的石墨烯材料,其中应用到了很多高分子材料,在这两种高端材料结合后,形成了导电导热性能更加优异的新材料产品,可以完美替代许多电子产品所用到的铜铝材,具有很广阔的市场空间。
在王建兴看来,未来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广泛应用,整个市场对于高算力电子产品的需求必将呈现爆发式增长,而这类电子产品对材料的导电导热性能提出了更高、更严苛的要求,“接下来,我们孵化的上下游新项目企业,也即将落户惠州,在助力惠州石化新材料产业做强做大的同时,实现企业高质量发展目标。”
中大惠州研究院院长周贤太:
加大产学研投入力度
近年来,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致力于石化及新材料领域的技术攻关、成果转化等相关基础研究工作,在研发石化催化剂、可降解生物材料、二氧化碳制备塑料等方面,具有非常有竞争力的基础技术储备。
在中山大学惠州研究院院长周贤太看来,目前惠州拥有碳二、碳三、碳四、碳五以及芳烃等丰富的基本有机化工原料,同时具备完备的石化原料制备应用产业链,从原料开采到初步加工,再到下游产品制造,各个环节紧密相扣,形成了有机的产业生态。
周贤太表示,惠州在推动石化产业与新材料产业协同发展上潜力巨大,尤其是打造南北联动的发展模式,能够充分激活上下游产业活力。借助这一模式,石化上游原料能够精准对接下游企业需求,通过巧妙的延链补链举措,逐步构建起层次分明、层层递进的全产业链条,涵盖石化新材料、电子化学品材料、高端精细化学品等多个高附加值领域,极大提升产业的广度与深度。
周贤太建议,惠州应着重加大在产学研合作方面的投入力度。产学研合作绝非简单的形式结合,而是要在技术创新上开辟全新路径,让高校与科研机构的前沿研究成果迅速转化为产业生产力;在人才培养方面,构建高校、研究院与企业联合培养的新模式,为产业源源不断地输送既懂理论又具备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成果转化环节,搭建高效的对接平台,简化流程,加速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生产线的进程,全方位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为企业发展注入强劲动力,助力惠州在石化及新材料产业赛道上持续领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