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广东科技

科技创新引领产业创新 培育经济发展新动能

时间 : 2025-01-17 09:04:21 来源 : 南方日报 【字体: 【打印】

   引导成立早期专项产业基金、尽快推动出台我省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建立健全首发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1月16日上午,20名广东省政协委员在省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作大会发言,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科技创新与产业升级、推进“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等国计民生问题建言献策。

   焦点1

   下好未来产业先手棋

   未来产业代表着科技与产业发展的方向,既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引擎,也是赢得国际竞争战略主动权的关键。今年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加快发展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加强新领域新赛道制度供给,开展大规模应用示范行动,让广东成为新技术、新产品、新场景的试验场和孵化地。

   如今,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在许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在代表民盟广东省委员会发言时,省政协委员、超级机器人研究院(黄埔)执行院长俞祝良说,要搭建人工智能场景应用供需对接平台,培育专业技术服务商,加快形成规模化人工智能场景应用;加快高端芯片、算法架构等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支持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共建概念验证平台,共同推动人工智能关键技术创新突破。

   省政协委员、广州程星通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贾鹏程聚焦卫星互联网应用产业发言,他建议完善政策支持和服务体系,推动形成若干家卫星互联网应用领域的“链主”企业。同时,加快推进下游市场应用示范,引导卫星产业与低空经济等新质生产力产业协同发展。

   2024年,广东明确力争到2027年,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集群规模超万亿元,规上医药工业规模超5000亿元。省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广州生物医药与健康研究院教授潘光锦在代表民进广东省委员会发言时表示,广东在抢占新一轮生物医药科技制高点的道路上,要探索更加科学有效的评价机制,实行分类评价体系。同时,他还建议,要引导成立早期专项产业基金,重点支持原创性高水平成果及初创企业的落地转化。

   发展新质生产力亟需高素质人才。省政协委员、华南师范大学原校长王恩科表示,要全面做好青少年科学教育,进一步筑牢科技强国人才基础。一方面强化师资培养,壮大科学教师队伍;另一方面探索建立跨区域科学教育联盟,鼓励示范校通过帮扶、结对等模式向粤东粤西粤北地区开放学习资源等。深化与港澳交流合作,共同举办科学教育交流研讨活动。

   焦点2

   数智化赋能传统产业升级

   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不仅为新兴产业提供了发展的动力,也在重塑传统产业。

   第十五届全国运动会将于2025年11月在粤港澳三地举行,将为广东数字体育产业发展提供契机。省政协委员、汕头市人民政府副市长李钊建议积极引导互联网、人工智能等方面龙头企业涉足数字体育产业,推动数据赋能全产业链协同转型;通过大力推广数字体育消费,创新体育数字消费券等消费支付产品,促进体育消费升级,更好地推进文体旅数字化融合发展。

   省政协委员,中国铁建华南总部党委书记、总经理邓勇关注“海上新广东”建设。他建议建立产业配套服务平台,整合要素资源,促进广东海工装备制造与多产业融合共生。推动数字化转型,促进大数据、5G、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海工装备制造业深度融合,打造发展新引擎。

   省政协委员,华南理工大学医疗器械研究检验中心主任、分析测试中心主任徐昕荣关注广东石化新材料产业体系的发展,他建议要强化上下游协同效应,创新人才规划与产业发展融合,加强绿色低碳化技术攻关,着力开展标准体系建设,进一步推进全省石化新材料产业体系优化升级。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企业是经济发展的主体,稳企业就是稳经济、保民生、促发展。省政协委员、广东百利食品股份有限公司总裁兼首席执行官彭晋谦在代表广东省工商业联合会发言时建议,要提振发展信心、保持政策稳定、强化金融支持、加强投资指引,让民间资本大胆、放心、轻松、精准投。他呼吁要尽快推动出台我省民营经济促进条例及其实施细则,真正把政策红利转化为企业发展实效。

   焦点3

   推进“百千万工程” 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随着“百千万工程”的推进,乡村文旅逐渐走红,成为一些老百姓增收的新方式。省政协委员、珠海市政协文史委副主任容锦在代表台盟广东省委员会发言时表示,一方面要打造一批标识性强的非遗文化产品与体验中心,将非遗文化融入乡村旅游项目;另一方面要加强政策引导,鼓励社会资本向农文旅项目投入和倾斜,同时开发各地自然景观、历史遗迹、民俗文化等资源,进一步推动农文旅产业转型升级。

   广东茶产业历史悠久、底蕴深厚。如何统筹做好茶文化、茶产业、茶科技这篇大文章,将茶产业打造成为乡村振兴的支柱产业?省政协委员、潮州市总商会副会长蓝泽敏认为,要强化茶产业链各环节间的协同合作,实施产业产品标准化建设,推动跨市、跨县茶产业集群建设。此外,他建议积极对接“百千万工程”,打造集茶叶种植、生产加工与销售,茶文化传播与茶旅游、观光、度假于一体的茶产业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

   在“家门口”看好病,一直是人民群众的朴素心愿。省政协委员、广东药科大学副校长黎锦城在代表农工党广东省委员会发言时表示,要深入建设紧密型县域医共体,加强医疗、医保、医药“三医”联动改革政策赋能。他建议,既要将医学人才通过医共体、专科联盟、远程医疗协作网等派驻基层,进行“造血式”医疗人才培养;又要提升“数字医共体”的支撑效能,推动健康医疗领域公共数据资源开发利用,将医疗机构信息共享范围逐步从二级以上医院扩展到县域医共体内县镇村三级医疗网络中。

   2024年下半年,广东发布《关于推进环南昆山—罗浮山县镇村高质量发展引领区建设的意见》。省政协委员、广州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局长邓毛颖代表九三学社广东省委员会发言时建议,要从基础设施联通、山水资源品牌、农民增收等方面着力,把引领区的“施工图”变为“实景画”,将引领区打造为世界级森林温泉康养地、岭南特色县镇村现代化建设样板、城乡融合发展先行地。

   基层治理是社会治理的关键支撑,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省政协委员、广东工业大学创新创业学院院长谢光强提到,要强化党建引领,深挖文化内涵,同时提升数智水平,打造基层治理“智慧脑”,让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和安全感。

   焦点4

   加快推进内外贸一体化发展

   2024年,广东省进出口总额突破9万亿元、增长9.8%,总量连续39年居全国首位,贡献了全国38.7%的贸易增量。应对复杂内外部挑战,省政协委员、梅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陈伶俐在代表民建广东省委员会发言时指出,广东要加快建设中国企业“走出去”综合服务基地,建立健全应对关税和非关税壁垒的预警和应急机制,争取掌握更多话语权和主动权。在外贸核心竞争力方面,她认为要推动外贸拳头产品矩阵从“新三样”(电动载人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向“新多样”迈进,深化粤港澳三地港口、机场资源整合,最大程度提升外贸物流效率。

   当前,海外市场成为汽车销售增量的重要渠道。省政协委员、广州福达企业集团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王福亮在发言中鼓励企业从单一产品出口向“研产供销”价值链出口转变,进一步提升汽车产业链供应链的国际影响力。同时,他建议优化市场营商环境,推动在口岸配套建设一站式服务平台,提升口岸整体服务环境,帮助企业减轻税负。

   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全方位扩大内需,精准有效释放消费投资潜力。省政协委员、深圳市政协副主席王大平代表致公党广东省委员会发言时称,2024年广东全年共统筹超700亿元推动实施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进一步深挖产品全生命周期价值,引导二手汽车、家电、3C电子等高余值产品有序出口;强化二手商品鉴定、评估、分级等行业标准研究和制定,推动标准规范国际合作互认,以“广东制造”“广东再制造产品”“广东再生资源”等标准引领全省废弃物回收和流转体系高质量发展。

   近年来,首发经济凭借独特的品牌效应和创新体验,逐步成为广东消费市场的新风口。省政协委员、东莞市人民政府副市长黎军在代表民革广东省委员会发言时,建议建立健全首发经济知识产权保护体系,严厉打击不正当竞争和侵权行为,保护企业合法权益,还要为首发企业提供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和保险服务,降低运营风险。

   焦点5

   推动大湾区教育与世界接轨

   “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是粤港澳大湾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澳门经济适度多元发展的重要平台。”省政协委员、澳门创世企业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兼营运总监刘智龙建议,要建立更加紧密有效的产业协同发展机制,优化产业布局,吸引包括中医药、保健品、生物医药、医疗器械、集成电路等领域的企业进驻发展,加快建成高能级科创平台。同时要加快建设“轨道上的大湾区”,推进有关高铁线路横琴段的规划选址等,注重横琴高铁站点与横琴口岸、广珠城轨之间的有效衔接,便利澳门居民通过横琴口岸抵达横琴高铁站。

   省政协委员、珠海纳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雷震重点关注澳门青年在横琴创新创业的话题。他表示,要深化产业规则制度衔接,建设“一体化”创新要素市场。一方面加大创新创业政策供给和体制创新力度,在人才、资金、数据、物资等创新全要素跨境流动方面先行先试;另一方面要加快完善合作区生活配套设施,高质量解决好科创人才及家庭成员的衣食住行、子女入学、娱乐购物等生活保障问题,吸引更多澳门青年在横琴演绎精彩人生。

   省政协委员、华商教育集团副董事长兼总裁廖伊曼提出要擦亮“留学中国”的品牌,她说,随着香港一批高校在广东设立分校或合作办学机构,以及广东高校赴港跨境办学,内地与港澳“双向奔赴”,很好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下一阶段,廖伊曼建议,要加大紧密合作、整体联动,制定专门的法规条例,畅通粤港澳大湾区合作办学机制,推进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促进区域内教育协同高质量发展。同时,推动大湾区与世界级教育接轨,打造“留学中国”品牌,共同建设联合实验室、研究中心及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等世界级创新研究合作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