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志著史赓续岭南文脉 守正创新服务广东发展
一邑之典章文物,皆系于志。地方志是官书信史,是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文化瑰宝。
涓流汇海,浩浩汤汤。悠悠珠水,奏响激越的人文乐章。以刚刚过去的2024年为刻度,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已经走过了40年的发展历史。1984年,省委、省政府决定成立广东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及其办公室,并要求各市县区成立地方志编纂组织,正式开启我省社会主义新方志编修工作。
自此,全省地方志系统践行为党立言、为国存史、为民修志职责,不断完善发展思路,创新发展模式,逐步形成了党委、政府重视,体制完善、机制健全、队伍精干、活力迸发、成果丰硕的地方志事业发展格局,各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多项工作为全国率先和首创,为广东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积极贡献。
修志编鉴写史
全面记载广东省情
知所从来,明将所往。40年来,广东地方志系统夯实修志编鉴写史主业,忠实记录好各个时期的南粤故事,充分发挥地方志事业鉴古知今的历史意义、资政辅治的现实作用和培根铸魂的时代价值。
率先完成广东有史以来最大规模和最全面的志书编修,扩面提质成效突出。2007年广东在全国较早完成第一轮修志任务,编纂出版《广东省志》1部(94部分志)和市县区志100部。2014年在全国率先完成第二轮修志任务,编纂出版省志1部(43卷)和市县区志118部。2006年广州市在全国首创地方志资料年报制度。2018年广东在全国率先启动试点探索三轮修志。积极推进简志、专题志、部门志、特色志、镇街志、村志编修。2016年编辑出版全国首部省级行政区划图志《广东行政区划图志》;2023年《广东抗日战争志》作为“中国地方抗日战争志工程”首部出版;重大政治任务——扶贫志、全面小康志编纂全面铺开,2024年全省4部全面小康志入选中国全面小康志丛书,数量为全国最多。至2024年底我省申报中国名镇志、名村志累计60部、出版15部,数量居全国前列。
率先实现综合年鉴编纂全覆盖,编纂质量持续提升。2011年广东在全国率先提出“一年一鉴、公开出版”规范化要求,2013年县以上行政区域全面开展综合年鉴编纂,2024年有144部(种)。2016年创刊出版全国首部村级年鉴东莞市大朗镇《巷头年鉴》。编纂《珠江三角洲城市群年鉴》《粤港澳大湾区城市群年鉴》,记录展示湾区建设历程和成就。至2024年底全省编纂出版部门年鉴、行业年鉴110多种(不含统计年鉴),出版镇(街道)村年鉴近80种,多种年鉴推出简本及英文版。《广东年鉴》编纂质量领跑全国。4部年鉴入选中国精品年鉴工程。2004—2024年在全国地方志系统优秀成果(年鉴类)评审活动中,全省获通报表扬年鉴293部(次),数量居全国前列。
率先将地方史编写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地方史编研稳步推进。自1984年起,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安排,先后组织编辑出版《当代中国的广东》《当代广东简史》《广东改革开放纪事》《岭南纪事》等地方史图书。根据国家有关文件精神,2015年在全国率先设立地方史处,《广东省地方志事业发展规划(2016—2020年)》《广东省地方志工作条例》率先将地方史编写纳入地方志工作范畴。出台地方史编纂管理办法,规范、推进各地以简史编写为重点开展地方史编研。全省累计出版通史类、专题史类地方史近130种。
服务中心工作
开展地情调查和开发利用
举网以纲,千目皆张;振裘持领,万毛自整。广东地方志系统持续增强发展动力,提升发展质效,主动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扎实做好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工作,为推动深化改革发展提供历史经验和借鉴。
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开全国先河,助力乡村振兴。2015年,落实省委、省政府部署,开展全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全面摸清全省13.34万个自然村落历史人文状况,编纂出版《广东省自然村落历史人文普查资料全集——全粤村情》(368册);编辑出版《驿道乡情》(首次绘制出南粤古驿道基本走向图)、广东名村系列丛书、广东乡村集萃系列丛书等系列专题图书。开发普查数据,建成全粤村情数据平台。各地利用普查资料推出一批宣传推介乡村和助力乡村振兴的建议等成果。2017年起,连续8年联合教育、农业农村、团委等部门开展多彩乡村系列实践活动,引导社会各界特别是青年学生关注乡村发展、投身乡村建设,在粤港澳大湾区形成品牌。
率先开展和完成全省历代方志整理出版,助力历史文化保护传承。2005年起,历时7年全面搜集整理广东(按明清时期广东政区)历代通志、府(州)志、县志433种,出版《广东历代方志集成》(277册),这是广东有史以来第一次对历代方志的全面搜集整理,是抢救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一项重要文化工程。2024年整理出版《粤港澳方志集成》(45册,收录文献291种),囊括了多种粤港澳专题历史文献,助力塑造湾区人文精神。还整理出版《广东历代方志序跋集》《广东民国年鉴丛编》;编辑出版广东历代方志研究丛书等。至2024年底,全省旧志整理类成果近200种。
率先开展方志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决策参考。2000年率先召开全省用志工作会议,推动地方志资源开发利用。通过编辑地情书籍,创办资政刊物,撰写调研报告,出版研究专著,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的借鉴和依据;通过信息咨询、选题论证、项目合作等多种途径,在规划编制、旅游开发、乡村建设、招商引资、防灾减灾、文化建设、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宣传教育等方面,积极发挥服务功能。以《广东历代方志集成》为基础,开展广东历史上的自然灾害、民间信仰、乡村基层政权与社会管理等专题研究,总结历史经验教训。编辑出版广东省情读本、广东资政志鉴、广东历代官箴等读物,推出资政报告、广东地情参阅等简报;在各级党校开设地方志讲座,编辑地情卡片、趣味绘本,编纂出版各类地情书500多种。至2024年底全省形成各类开发利用成果近4000项。
数字化赋能地情信息供给
讲好广东故事
为更好发挥方志文化浸润人心、培根铸魂作用,广东地方志系统率先开展信息化建设,加快推进方志数字化进程,提供便捷高效地情信息服务。
2012年广东率先建成全省三级地情网站群,至2018年点击量18亿次。近10年,省财政向省内欠发达地区累计下拨2500多万元,支持实施开发利用项目和数字化等各项地方志工作。2015年率先设立方志资源开发处,信息化和开发利用协同推进。2024年“数字方志”综合平台(一期)获批立项。目前,全省建有地方志信息系统23个,志鉴全文数据库——广东省情数据库和普查信息报送平台——全粤村情数据平台,数据规模居全国地方志系统前列,便利社会公众使用。
2017年广东率先制作方志微视频,通过《广东印记》《粤故事》系列微视频,带动全省制作各类数字产品超2500个;省市地方志部门在新媒体开展共建宣传月,相关产品全网播放5亿次。创新传播形式,全省建有地情网站、频道(专栏)近300个,广东省情网及在学习强国开辟的方志广东专栏连年获省级优秀。建成覆盖全省的方志微信公众号矩阵,主号方志广东微信传播指数居全国地方志系统前列。地方志网络视频征集展播活动中,我省入选数量居全国前列。
打通服务“最后一公里”
深入落实文化惠民
文化甘霖润民生,惠民之“网”越织越密。广东地方志系统主动将各项工作融入文化强国、文化强省建设,提升方志场馆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推动方志文化直达基层。
在全国率先构建全省方志馆体系,不断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20世纪90年代起,梅州、广州市级方志馆相继建成。2003年省委、省政府将建设省方志馆纳入文化大省建设规划纲要,省方志馆2014年建成,2015年揭牌,融省情展示与教育、地方志文献收藏与服务、省情信息收集与发布功能于一体。我省在全国率先将建设方志馆明确为各级政府职责、方志馆作为公共文化设施发挥作用。省和广州、深圳市方志馆建设跨入全国先进行列,专题展特色突出。国家方志馆粤港澳大湾区分馆落户珠海并揭牌开馆。2021年起,率先定期公布全省方志场馆目录,至2024年底全省共有各类方志场馆1054个,其中方志驿站807个。积极打造公共文化服务平台,多个方志馆获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党员教育基地等称号,省方志馆2023年获评国家AAA级旅游景区。珠海、佛山、东莞、潮州等地制定规范,指导村史馆建设。
广泛动员社会参与,推动地方志共建共享。积极整合社会力量参与地方志工作,建设专兼职相结合的地方志人才队伍。自2007年建立省级地方志专家库、省情专家库,至2024年在库专家112人。全省共建各级地情(地方志)专家库25个。2016年,省地方志办联合广州地区部分高校设立研究生工作站,设立陈泽泓方志工作室。2023年起,启动广东省方志名家工作站建设。全省地方志工作机构还注重发挥高校作用,开展合作共建。社会捐赠成为方志文化场馆展品的重要来源之一。地方志书编修必须征求社会公众意见。方志场馆免费向社会公众开放。方志文化“七进”蓬勃开展。
四十载风雨兼程,广东省地方志事业硕果累累。在新起点上,全省地方志系统将自觉肩负新时代的文化使命,秉持和弘扬方志人精神,紧紧围绕服务党委政府中心工作、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人民群众,坚持对党和国家负责、对历史负责、对人民负责,推动全省地方志事业高质量发展,为广东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走在前列贡献方志智慧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