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次创业”启航 “高新速度”助跑
两年前,港口工业园B区还是一大片滩涂地,如今“万亩大工地”热闹非凡。敖卓俭 摄
2025年伊始,刚刚竣工通车的阳江港大桥就成了网红打卡点。站在桥上,向东望去,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一望无际的栋栋厂房,气势恢宏。从桥上将视线沿着广东滨海旅游公路延伸出去,可以看到正处于建设热潮的港口工业园B区。短短两年,这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已是一派崭新气象:
两年前,这里还是一大片滩涂地。如今,“万亩大工地”热闹非凡,一条条道路横空出世,一座座工厂拔地而起。走进园区,广东滨海旅游公路穿园而过,四周机械轰鸣、塔吊林立、运输车穿梭。一些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投产一年内完成,频频创造刷新纪录的“高新速度”。
近年来,港口工业园A区开发建设逐步完善,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以“二次创业”之激情谋划建设港口工业园B区,不断改革,创新模式,加快土地收储填土和市政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推出全流程服务,实行“熟地招商”,让企业“引得进”“留得住”“干得好”。全区经济各项指标也持续实现快速增长,2024年国内生产总值、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外贸外资等多项重要经济指标增速均排在全市前列。
“拿地即开工”
园区发展日新月异
速度,是园区快速发展的密码,“熟地招商”和“拿地即开工”是项目上马加速的重要抓手,这在多个重点产业项目上得到真实体现:
投资13亿元的中材叶片项目,仅用9个月就实现“拿地即开工”、竣工即投产;投资约10亿元的蓝水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从签约到投产仅用了10个月;投资15亿元的天顺重型海工装备制造项目、投资10.2亿元的东方海缆制造基地项目等都是签约后较快时间投入建设。
快速落地,与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一项土地出让的新政策密不可分。2022年8月,《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新出让用地开发建设预受理实施方案》出台,实行提前审批、并联审批,前期做好审批服务,让企业拿地即可开工。3个月后,中材叶片、蓝水装备制造等项目成为该政策第一批受益者。
随后,该区不断创新,在全市率先成功实践“先租后让”工业用地出让模式,实现更精准供地,助推企业快速落地。
为助推项目加速落地,近两年来,该区长远谋划产业发展空间,并推出全流程服务。根据相关规划,该区城镇开发边界为7.69万亩,城镇增量空间约5万亩,可为远期扩容发展提供充足的土地支持。在招商环节,实行“熟地招商”,并在产业空间供给、劳动力供给、资金供给等方面出实招、出硬招,在项目立项、用地、用能、环评等审批服务上全力支持配合,健全容缺预审制度,最大限度缩短项目“建设、投产、达产”周期。
当前,天顺风能、南方管件、风电运维基地、水电四局扩建等多个重点项目工地正热火朝天施工中。可以预见,港口工业园B区将日新月异。
高位谋划配套升级
畅通内外网络激发产业活力
5个月前,阳江市首批自主生产应用于本地项目的深海海上风电导管架,在港口工业园B区的蓝水新能源装备制造基地生产线下线。
这批产品堪称“巨无霸”:每套总重在1300吨至1550吨之间,高约70米,跨距33米。不过,该批3套产品仅用3天就实现在阳江港吉树作业区J16#泊位完成吊装、装船、焊接固定等工作,并运往深海风电作业区。
在基地相关负责人看来,这是相当快的速度,除了和相关部门提供发运的护航外,很大优势是“码头就在厂区门口,对装备海运提供了极大便利”。
对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来说,码头在“厂区门口”还不够。在修编控规时,根据该区主导产业的特性,将园区腹地与码头进行无缝对接,织密交通路网,完善园区配套,从而构筑起对内、对外的畅通网络。
同时,该区还加强与大湾区交通路网的对接,持续提升港口服务能力,构建陆海统筹的交通体系,推动园区交通融湾,进一步为产业发展打开更大的发展空间。
沿着港口工业园B区的海港北路向北远眺,港口设施建设正如火如荼推进,除8个在建码头外,已有3个码头具备使用条件。同步推进的还有西部沿海高速公路阳江南联络线(高新段)、疏港铁路提升工程等项目建设,着力完善陆海交通连接,构建海上融湾通道……
该区还不断拓宽资金渠道,积极推进总投资17.56亿元的20个在建基础设施项目,总投资25.796亿元的17个拟建基础设施项目,为进一步完善上下游配套和产业链提升注入新活力。
招商再出发
延链强链补链后劲足
园区的快速发展离不开优质项目的持续落户。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围绕“精准、专业、产业链”三个关键词,力争成为全市招商引资的“优等生”。
为做到高效、精准有效招商,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主要领导、分管领导根据产业图谱,带队上门精准招商,真诚沟通,热情推介,近两年专门拜访相关企业多达87家次。
围绕两大主导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装备制造产业延链强链补链,园区已聚集超过全产业链90%的上下游产业项目;千亿级合金材料产业集群也形成了从冶炼到热轧、冷轧、深加工等较为齐全的产业链格局。
在招商中,该区尤其重视选商,优中选优。尤其是近半年来,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连续多次出击,收获颇丰:
去年8月28日,到山西省忻州市开展招商引资活动,签约年产可达20万吨的海上风电法兰项目,预计年产值达30亿元。
去年11月初,该区与珠海对口帮扶协作阳江指挥部联合招商获成果,总投资20亿元的4个大项目落户,涵盖了装备制造、新型材料、食品机械制造、现代物流等领域。
去年12月13日,“珠阳合作园区·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产业招商推介会在阳江中心华邑酒店举办,签约总意向投资额达32亿元,涉及新材料、储能、动力电池等。
去年12月28日,产业招商推介会走进佛山,现场邀请了23家先进(合金)材料企业。招商团队还考察了多家重点企业,面对面推介,深挖双方合作共赢的契合点与利益增长点。
持续延链强链补链招商和项目签约,让该区增长后劲可期。
绿电直供
打开产业发展新赛道
去年2月19日,位于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的广东阳江绿能示范产业园起步区正式动工建设,吹响了阳江打造绿能之都的冲锋号角。
起步区落成后,将加快推进阳江制造业绿色升级,开创新能源绿电园区用能新模式。根据规划,通过建立使用可隔离可溯源的绿色电力、源网荷储综合能源管控平台、电力标记技术、能源交易平台等减碳降碳路径,实现绿能供应认证,提高园区内外向型企业绿电消费占比,降低碳排放强度和商品碳成本,减少欧盟碳关税贸易壁垒冲击。
其中仅该产业园起步区前期可提供每年1.1亿千瓦时可隔离、可溯源、符合欧盟碳边境调节税认可的绿电直供。后续还拟继续增建海上风电直供绿电,届时全部绿色能源可提供年约33亿千瓦时的绿电供应,投运后每年可节约标准煤约101万吨,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量约260万吨,相当于再造森林7586公顷。
作为绿能示范产业园的重要组成部分,港口工业园B区正计划依托港口码头优势,在进一步做强风电装备制造产业链基础上,培育引进需要绿电认证的电子电气、新材料、新能源汽车配套等新兴产业。
新兴产业,新赛道。绿电直供,为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产业发展和拓宽产业空间创造了无限想象力。
撰文:陈步上 敖卓俭
访谈
五项服务 提升营商环境
为提升营商环境,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在“诚、畅、全、简、省”五个方面下足功夫。
在“诚”上,根据产业图谱,带着满满诚意上门招商,同时深化开展区领导挂点服务制度和企业服务活动。
在“畅”上,成立招商引资、项目筹建和企业服务团队,打造畅通无阻的项目落地竣工投产通道。
在“全”上,实行“首席服务官”制度,做到全周期、全方位服务,实行清单化、闭环式管理。
在“简”上,实施《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项目筹建综合服务实施方案》,减少办事环节。
在“省”上,努力实现产港城联动,推动产学研结合,最大程度降低企业物流运输、人才、用水用电用气成本。
此外,该区持续强化服务效能,主动当好企业的“服务员”,提供从项目引进到落地建设,再到运营发展的“全链条”“全周期”服务保障。
最新荣誉
2024年7月10日,赛迪顾问园区经济研究中心发布省级开发区升级潜力百强(2024)榜单,广东6个省级园区上榜,阳江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排名位列全国第三,是粤西地区唯一上榜园区。
2024年6月底,阳江滨海新区(阳江高新区)获评2023年度“广东省特色产业园(合金材料)”,珠海(阳江)产业园获评省优秀产业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