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广东科技

送科普资源下乡 请科技专家上门

时间 : 2025-01-24 08:48:59 来源 : 南方日报 【字体: 【打印】

  繁花深处,产业联农带农促增收。在农业科技资源的加持下,荔湾、花都等地年花争奇斗艳。临近春节,兰花、桃花、年桔等作物接连上市,让幸福年更具“广府味”;

  村社乡间,医务专家送诊下基层。在广州市科学技术协会号召下,广州护理学会等组织开展了多场义诊活动。科技志愿服务“零距离”,百姓在家门口可享“专家号”;

  探玩之旅,科普专线春节不打烊。广州市科协精选城乡之间20家科普开放日单位,串联起前沿科技、乐享自然、健康生活等主题,市民出游时亦可开启“智慧门”。

  今年是“十四五”规划收官之年,也是“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下称“百千万工程”)三年初见成效的检验之年。在厚植新动能新优势过程中,发挥调动人才智力优势,以科技创新助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至关重要。

  广州市科协发挥党和政府联系科技工作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激发科技工作者创新活力、实现创新价值,合理配置城乡区域科技资源,致力为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四个出新出彩”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引智加服务▶▷

  全域覆盖促进资源流动

  居民社区里,科技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健康宣教、义诊、娱乐等形式,提高老年人的自我保健能力;产业园区中,科技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开展安全生产和急救培训,提高工人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青山绿水间,科技志愿服务活动通过开展环保夏令营,提高青少年的绿色低碳环保意识……

  以往,科普活动更多在校园、科普基地或者是科技场馆开展。去年来,市科协发起的科技志愿服务有关项目,覆盖了全市11区,扩大了科普宣传的覆盖面、影响力和参与度,推动科技创新成果和科学普及活动惠及于民。

  其中,“科普惠民”科技志愿服务成长扶持项目,分类评选扶持广州地区的高校、科研院所、企业等单位的志愿服务队伍,开展涉农区科技助力乡村振兴、涉农区银龄科普活动、涉农区健康科普活动,每类评选支持5支队伍,并组织线下志愿培训。

  在全省加力提速实施“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的背景下,广州如何让科技资源辐射到更广阔地区,协同推进区域科普事业高质量发展,是市科协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强化政治引领,服务中心大局的重要课题。科技志愿服务的全方位开展,成为“解题”的有益探索。

  坚持系统集成、协同互动,做好科技志愿服务之外,市科协还注重引导智力资源在全市各区之间流动——

  完善科普体系机制,发挥市科普办的牵头作用,大力推动《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规划纲要实施方案》各区全覆盖;举办国际交流活动,依托中国创新创业成果交易会等载体,深入推进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涉农科技交流合作;提升产业人才素质,编印发放《2023广州市产业工人科学素质读物》1.5万册,开展科普大篷车进农村活动,为农村劳动力群体普及制造业知识。

  通过搭建平台、壮大队伍、丰富资源、精准服务,市科协持续“出招”,全面提升城乡居民科学素质,提升城乡区域综合服务功能。

  送技促兴产▶▷

  因地制宜壮大镇域经济

  采桑喂蚕、缫丝体验,花都区赤坭镇有一处华南地区面积最大的桑树专类植物基地。市民游客来此,不仅能欣赏绿荫遍植的无限风光,还可品尝别具风味的桑果产品。

  在市科协指导下,这片由广州宝桑园生态科技有限公司运营的园区,承担了“花都一区一品牌”科普项目,获评市科协授予的“2024年广州科普社会协同力推荐单位”称号。

  每年,宝桑园接待科普受众约10万人次,擦亮了赤坭镇的“旅游名片”,还通过实打实的蚕桑全产业链,助力当地创收。2023年来,宝桑园多次参加了由市科协组织的创交会等有关活动,其中“用桑果汁同时产生桑果花青素和桑果酒”等成果转化项目,为现代农业升级提质作出了探索。

  镇,作为中国的基层行政单元,是推动城乡融合的抓手。着眼大棋局与大战略,市科协充分用好优势资源,助力镇街联城带村,带动村民的“钱袋子”鼓起来。

  去年来,为提高涉农服务水平,市科协推动科技社团党建工作与“百千万工程”深度融合;同时,推动党支部评星定级工作、“头雁”工程与“百千万工程”互相促进。以党务促业务,市科协的帮镇扶村工作取得了系列实效。

  除了结合镇域条件和自身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外,市科协坚持以消费帮扶和产业融合壮大镇域经济。

  在对口帮扶地区,市科协以销促产推动产业融合。推行“党支部+公司+基地(合作社)+农户”模式,2021年进驻以来累计采购梅州市蕉岭县广福镇特色农产品逾1200万元;当前正就百香果的商标授权许可等事宜协调相关部门予以直接指导,对接梅州嘉应学院,为科学种植提供数据支撑。

  在广州,中国科普研究所和广州市科协共同发布“建设科普中国湾区智库项目”,包括了助力实施“百千万工程”“环南昆山—罗浮山”科普与文旅融合发展研究;市科协“基层科普行动计划项目”,市区联动打造有特色有代表性有影响力且可持续性的科普品牌项目,助力“百千万工程”走深走实。

  镇街强,区域才会强。广州市科协通过资源调配、精准帮扶,不断在镇街催生城乡区域协调发展的内生动力。

  科普助振兴▶▷

  和美乡村更加宜居宜业

  “哪种疾病与高盐饮食关系密切?”“哪种运动适合中老年人?”“发现人员触电,首先应采取的措施是?”……

  在医学常识类、急救类健康素养竞赛中,番禺区化龙镇水门村的村民们学到了不少实用知识。2024年,由市科协主办、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承办的广州市科普特色村(番禺区水门村)建设项目,开展了多场讲座、义诊、竞赛等活动。

  在市科协指引下,广州市科普特色村建设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目前,全市累计打造了190个科普特色村,开展700场科普活动,覆盖300多个乡村,惠及农民近100万人次。

  科普活动之余,市科协还投入资源打造“乡村科普大喇叭”,让“科普之音”传遍乡村大街小巷,农村居民在家门口就能“听科学、学科学”。自开播以来,“乡村科普大喇叭”累计播出超过300条科普节目,累计播出时长超6000分钟,覆盖175个行政村,宣传服务人群超过200万人次。

  实施“百千万工程”,统筹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保障,是推进基础设施一体化。根据市科协指引,科普特色村从“硬基建”和“软环境”两个方面打造,将贯彻“百千万工程”的工作任务落在实处。

  挖掘乡村资源潜力、培育乡村本土价值的同时,市科协还统筹各类资源,结合“科创中国”平台、青年人才托举工程、高素质农民培育示范基地等工作平台,为和美乡村赋能。

  一方面,发挥高端智库作用。以乡村产业加快发展为导向,市科协组织院士专家为党和政府提供高水平的决策咨询服务。市科协《科普助力乡村文化产业振兴的研究与探索——以番禺有线科普工作实践为例》《全国首家乡村自然博物馆创立“金山地质科普”新品牌》被中国科普研究所“科普助力乡村产业振兴案例研究”课题组评为优秀案例。

  另一方面,聚焦涉农成果转化。市科协依托创交会成果转化基地开展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为涉农领域项目搭建成果转化平台,及时掌握涉农院士专家工作站建站动态和成效,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落地。

  在深刻理解城乡区域协调发展重要意义的基础上,市科协充分发挥科技惠民利民、科技赋能增效的重要作用,最大限度凝聚广大科技工作者的智慧力量。随着科技元素的汇入,广州的和美乡村不仅展示出中国岭南村落的现代化建设新思路,更让大湾区的居民游客有了宜居宜业的向往之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