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广州市人大代表在认真听会。
“新兴”之火,可以燎原。开年不久,来自广州战略性产业集群的企业“火爆出圈”:
广州企业家王毅然受邀去北京参加民营企业座谈会,其所在的视源电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新兴显示领域巨头,孵化了三个制造业“单项冠军”;
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广州“智驾双雄”——小马智行亮出新成果,获得省领导专题调研;文远知行美股暴涨,其背后是全球算力巨头英伟达的持股。
求质而进、向新而行是重塑广州产业优势的关键所在。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广州推进产业第一、制造业立市,推动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两业融合”,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
作为广州的战略之举、关键之为,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广州该如何发力?企业出新、产业焕新、动能更新的现代化新广州,又当如何建设?广州两会期间,代表委员们纷纷就此建言献策。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做强先进制造▶▷
挺起产业“硬脊梁”
成功创建新型储能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建成首条12英寸智能传感器晶圆制造产线……一项项可喜成果,是广州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建设先进制造业强市的缩影。
今年,“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进一步梳理了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和6个未来产业,发力低空经济、人形机器人等多个领域,努力打造新质生产力的重要阵地。
智能装备与机器人产业是广州五大新兴优势产业之一。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科协委员徐强建议,广州应成立“广州市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汇聚资源打造产业服务平台,推动形成自主可控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集群。
“去年来,《广州市低空经济发展条例》让企业吃下‘强心丹’,我对未来充满信心。”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亿航智能技术有限公司总设计师陈腾飞认为,接下来,需要加快广州市适航审定和飞行试验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以及示范应用场景的打造,让低空经济“飞起来”。
国务院批复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赋予广州“全国先进制造业基地”的核心功能定位。肩负起国家使命战略,广州持续推动“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立梁架柱、抢滩布局、构建生态。
广州市人大代表、京信通信技术(广州)有限公司集团副总裁李学锋建议,设立“广州制造日”,并通过将其打造为集技术交易、文化传播、要素配置于一体的超级平台,破解制造业“认知断层”“转型焦虑”“要素错配”三大痛点,为广州建设全球领先的智造枢纽注入持续动能。
挑起经济大市大梁的底气,筑稳做强高质量发展底基底盘,就源自于广州全力挺起现代化建设的产业脊梁。
提升服务能级▶▷
增强体系“软实力”
根据政府工作报告,2024年,生产性服务业、现代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分别提升到58.3%、67.1%;2025年,继续推进8个现代服务业高端化、国际化发展。
“为进一步推动各产业高质量发展,强化广州在全球产业链中的竞争力与影响力,加强打造广州品牌势在必行。”广州市人大代表、中移互联网有限公司项目管理专家张云慨认为,坚持工商并举,要提升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软实力”。
作为千年商都,广州是最能理解“服务含金量”成就“发展高质量”的城市之一。出新出彩的现代服务业,也必然能推动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出新出彩。
为此,代表委员们建议,要谋划融合度高、辐射带动作用强的现代服务业。
在现代金融方面,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金融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总经理助理黄成建议,要在招引渠道上做“加法”;在机制门槛上做“减法”;在效应集聚上做“乘法”;在决策之忧上做“除法”,推动产业与资本同频共振。
在科技服务方面,广州市政协委员、广东国相云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徐科飞表示,发展生物医药产业,要建设由龙头企业牵头、高校院所支撑、临床单位参与、审评监管服务部门协同联动的创新联合体,加快成果转化和产品应用迭代。
在专业服务方面,广州市政协委员,民进广州市委会副主委、增城区政协副主席邓静红结合广州美妆产业发展谈到,政府、市场、社会可在安监、环评、展示等方面,予以政策指导和平台支持。
“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新蓝图突出“增值赋能”,科学谋划现代服务业发展,加快制造业、服务业“两业融合”,持续推动现代服务业结构升级,提高发展赋能水平。
推进数字赋能▶▷
做好转型“大文章”
开年以来,DeepSeek的席卷全球,让人们对“产业向新图强”有了新的思考。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带来的挑战和机遇,广州如何抓住风口?
产业体系高质量发展,需要插上数智腾飞的翅膀。代表委员建议,利用数字化、智能化工具赋能千行百业——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市白云区疾病与预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张洪涛提出,树立与数据时代适应的发展思路,构建完整成熟健康医疗大数据发展体系,助力生物医药、数据要素产业等新业态和新经济增长点。
广州市政协委员、广州迪芬乐咖啡有限公司董事长龙天翔建议,保护开发珠江水域,可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物联网等先进技术,建设智慧水上交通系统、智慧旅游服务平台等,提高水上经济的运营效率和管理水平。
产业体系可持续发展,有待擦亮绿色发展的底色。代表委员建议,让绿色技术在广州拥有更广阔的舞台——
广州市人大代表、广东广储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蔡清伟认为,“双碳”战略与新型储能经济发展相得益彰,新型储能经济既是经济提质增效的新变量,也是经济转型增长的“新蓝海”,更是助力落实“双碳”战略的有力支撑。
在广州市人大代表、广州南粤基金的创始人林涛看来,数智化、绿色化是“一体两面”。“人工智能技术在汽车制造等领域的深度应用,可显著优化生产工艺、降低能耗,为‘双碳’目标实现提供核心支撑。”他谈到。
数智化、绿色化“两化转型”,实际就是凸显“数”与“碳”,也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抓手。做好转型“大文章”,广州现代化产业体系方可实现固本、拓新、抢先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