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广东科技

东莞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

时间 : 2025-02-21 09:12:49 来源 : 南方日报 【字体: 【打印】

工作人员正在操作双轮足机器人“刑天”。


  日前,在省委书记黄坤明主持召开的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座谈会(下称“座谈会”)上,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发起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作为科研机构代表发言,着重介绍了最新科研成果和产业化运用进展;拓斯达则作为前沿科创企业代表发言,重点介绍行业发展现状和企业研发经营的新进展新突破。

  东莞科研机构代表和企业代表的发言,再次彰显东莞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两大领域的独特竞争力。作为国际制造名城,东莞积极推动人工智能与制造业的深度融合,不仅吸引了华为、百度、OPPO、vivo等龙头企业进驻,还成功吸引了一批在人工智能领域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中小企业落户。近年来,东莞在智能算力硬件、智能产品、大模型应用等多个细分领域,更是展现出全新的发展活力。

  ●南方日报记者 韦基礼 叶永茵 凌乐仪

  工业机器人越来越智能

  广东拓斯达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拓斯达”)在东莞的生产车间里,乳白色的机械臂不间断地执行着精密指令,荧光屏如同小精灵一样闪烁着生产数据。在这里,成千上万台机械手从这里销往全世界。

  从注塑装备起步,拓斯达沿着产业链一路“逆袭”,从工业机器人产业到“工业母机”行业,一路成长为业界的“黑马”。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高地。近年来,东莞下大力气抓好机器人及装备产业的发展,目前全市装备制造业产值达到5000亿元,作为智能装备典型代表的机器人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制造企业近4700家。

  在人工智能飞速发展、DeepSeek风靡全球的当下,拓斯达又抓住了这波流量密码,计划将联合大模型公司共同打造面向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的行业专属模型,并构建面向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应用场景的“云—边—端”协同体系,以加速具身智能技术在工业场景中的应用,进而提升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和场景适应性。

  在座谈会上,拓斯达董事长兼总裁吴丰礼更是提出了关于“人工智能”的想法和规划:“东莞目前正在以智能终端产业为方向,积极创建国家人工智能行业应用基地。我们也将深度参与基地建设,推动工业具身智能机器人在智能终端产业链中的广泛应用,助力产业升级。”

  事实上,在制造业大市东莞,人工智能正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赋能千行百业,绘就智慧生活新图景。

  2025年,东莞以市政府一号文的形式,发布出台《加快推动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措施》,通过十大方面推动人工智能和制造业深度融合,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

  围绕“人工智能+”行动,东莞计划加快建设东莞市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依托人工智能应用创新中心、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等,推动人工智能技术在通用场景深度赋能,到2027年打造不少于100个AI+先进制造示范应用场景,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相关产业规模分别突破300亿元和3000亿元。

  广东顺力智能物流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杜斌表示:“机器人技术已成为推动制造业和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引擎,我们需重视探索AI与场景的深度融合,抓住AI技术、机器人应用及场景创新的机遇。”

  随着人工智能的不断渗透,制造业被打开了更大的想象空间。在庞大而繁荣的制造业链条上,人工智能将为东莞制造带来更多的可能性。

  智能机器人成就一批独角兽企业

  XbotPark机器人总部基地展厅内,集中展示了一批科技企业以及智能机器人产品。包括云鲸智能扫地机器人,逸动科技电动船外机,LiberLive未知星球的无弦吉他等。

  2014年成立的东莞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又名XbotPark机器人基地),先后走出了超过80家硬科技公司,孵化成功率近80%。

  智能机器人产业是当代科技进步与经济结构转型的重要交汇点,成为各国竞相争夺的战略高地。背靠东莞超20万家工业企业带来的世界级产业链配套,以及海量应用场景,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加速产品迭代升级,大大提高创业成功率。

  云鲸智能研发的拖地机器人走进了千家万户,本末科技推出全球首款直驱型自平衡轮足机器被疯抢,睿魔智能研发的摄像机器人被评为“CES2019最佳创新产品”……近年来,这些硬科技企业纷纷将目光瞄准智能机器人。

  李泽湘表示:“XbotPark不仅为初创企业提供全面的指导计划,还通过其遍布中国的基地网络,帮助早期创始人培养以用户为中心的思维方式、完善产品定义以及制定开发和原型设计策略。”

  令李泽湘感到骄傲的是,XbotPark通过打造共享工厂,为全球硬件创新者提供产品生产制造一站式解决方案,由超过100个供应链合作伙伴网络提供支持,解决初创企业痛点需求。

  目前,位于松山湖的共享工厂已服务超过50家初创企业,助力它们累计出货26万台产品、实现100%众筹按时发货,显著加快了产品研发迭代速度。

  “以前东莞年轻人打造一个新的科技产品,迭代速度可能比硅谷、欧洲要快5倍,有了共享工厂,未来更是有望快50倍,而成本却只需要他们的1/10。”李泽湘表示,未来共享工厂还将衔接世界各地的众筹平台,吸引全球有创意、想让创意落地的硬科技创业者来到东莞松山湖。

  目前,占地98亩的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总部基地,正在成为集培育、孵化、研发、生产、生活于一体的硬科技创业的“梦工厂”。一批独角兽或小独角兽科技企业从这里走出去,走向全国,甚至走向全球。

  走进本末科技可以看到,双轮足机器人“刑天”正在做出跳舞、旋转、左右摇摆等动作。这些机器人正成为全球的“抢手货”。

  “除了国内的厂商外,我们还打算将产品出口到韩国、日本、欧美等地,2025年将是我们的出海元年。”本末科技创始人兼CEO张笛2020年在松山湖建立专注机器人关节模组的研发基地,截至2024年该企业已累计交付直驱电机量达数百万台。张笛介绍,今年1月份公司的订单量已经超过去年的一半。

  三大区域支点向AI发力

  从DeepSeek在东莞市人工智能大模型中心部署上线,到“材料界的DeepSeek”在松山湖发布……近期,松山湖在人工智能赛道捷报频传。

  依托大装置、大平台、大学者、大学、大企业,松山湖形成了覆盖基础研究、技术研究、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的完善链条,这为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正是得益于此,松山湖在短时间内汇聚了一批人工智能细分领域的优质企业,初步形成了人工智能产业链集聚效应。

  当前,东莞正在继续加大在人工智能领域的投入和布局,努力打造全球领先的人工智能产业高地。今年东莞市政府“一号文”明确,支持滨海湾新区、水乡经济区建设公共智算中心,并在松山湖科学城、水乡经济区以及产业基础扎实的镇街布局3—5个人工智能主题产业园。

  滨海湾正在打响拥抱AI的“抢滩登陆战”。今年,滨海湾AI智造园项目、灵犀岛首开区将陆续开工建设。根据规划,东莞将举全市之力将滨海湾新区打造成为人工智能领域的广东创新发展试验区、大湾区开放合作先导区、全国应用赋能示范区、具有全球影响力和竞争力的世界级智能终端产业集聚区。

  滨海湾人工智能新区范围包括滨海湾全域,面积约22平方公里,将全力打造集人工智能技术研发、中试验证、标准制定、示范应用、数据服务、大模型标训推、人工智能终端产品设备制造等多功能融合发展的人工智能产业增长极。

  在区域布局上,东莞已经形成了松山湖、滨海湾和水乡三大人工智能区域支点。松山湖区域拥有华为等龙头企业、散裂中子源等大科学装置、香港城市大学(东莞)等创新型高校,锚定的是人工智能创新高地的目标;滨海湾区域汇聚了OPPO、vivo等智能终端产业链龙头企业,并设立了电子信息产业基金,未来将持续加码人工智能赛道;水乡区域近期迎来了百度人工智能产业基地的落户,目前该基地已投入试运营,将力争打造成为大湾区具有首发性、唯一性、标杆性的人工智能产业基地。

  这三大区域各具特色,但都以产业应用为导向,共同推动东莞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毫无疑问,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已成为东莞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中的坚定选择。

  东莞市政府“一号文”已经明确,将聚焦智能制造、智能终端两大主攻方向,强化人工智能赋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的广度和深度。建成不少于6000个节点的工业边端智算网络,投入最高3亿元资金,开展AI+示范应用场景模型开发,构建“全身+全屋+全车+全厂”AI+软硬件产品矩阵,吸引AI+智能终端、AI+智能装备在莞首发、首秀、首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