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DeepSeek横空出世、机器人亮相春晚舞台,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风起云涌,成为当下“热词”。
在这样的机遇和潮流下,广州市番禺区能否激发“智造+智核”的耦合优势,再领潮流,更进一步?
广州市高质量发展大会上提出,推动传统产业向成名成品升级、新兴产业向星火燎原放大。
从全球新能源汽车“灯塔工厂”广汽埃安的极速产线,到独角兽企业小鹏汇天的飞行汽车实验室;从大学城科创资源“热带雨林”,到“企业用脚投票”的超强磁吸效应——番禺正点燃这簇“星火”,以新质生产力激活高质量发展强动能,奋力书写“二次创业”的湾区新篇章。
机器人“智”造新未来
机器人灵活地挥舞着手臂,精准地完成各种动作,仿佛在向人们展示着番禺机器人智造的无限可能。
2月28日,第六届粤港澳机器人与人工智能大会在番禺举行。在大会的展示区,里工实业的人形机器人“里掂 D1”吸引了众多目光。
“这就是我们自主研发的人形机器人,它代表了我们在机器人领域的最新成果。”里工实业总裁李卫铳自豪地介绍。
2024年8月,我国首款由协作机器人厂商制造的全尺寸人形机器人“里掂 D1”在番禺正式亮相。这款机器人凭借其出色的大载荷能力及超高双臂重复精度,重新定义了人形机器人的性能,为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发展树立了新标杆,填补了国内相关技术空白。
李卫铳表示,作为专注于工业装备制造和人工智能的企业,里工经过多年的沉淀,今年开年就拿到了不少订单,“今年我们将全力冲刺,力争交付1000台具身智能机器人,其中包括了人形机器人”。
人工智能与机器人产业如何“一石激起千层浪”?
作为广州市的重要区域,番禺区在机器人产业发展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里机电产业底蕴深厚,上下游产业链完备,配套资源丰富,为机器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支撑。
最热的赛道,同样少不了车企的身影。
广汽集团此前已推出第三代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GoMate,其驱动器、电机、灵巧手等核心部件均实现了完全自研。
随着广汽集团等企业在人形机器人领域的深入发展,将促使行业加快技术迭代和产品创新,提高机器人性能、降低成本,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求,推动人形机器人行业向更高水平迈进。
李卫铳坦言,番禺区未来产业中主要布局强调智能无人系统和具身智能产业,里工实业的发展路径与其高度契合。
“上游供应链为企业的战略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下游则有广阔的应用场景。可以说,作为中游的机器人厂家是幸福的,番禺的区位优势与原生优势将有力推动具身智能的链条企业落地开花、蓬勃发展。”李卫铳表示,“我们很期待在番禺扩大人形机器人等具身智能产品的本地化生产。通过具身智能机器人,为本地企业提供智能生产力,助力他们实现转型升级。”
汽车产业“链”就新动能
备受期待的广汽“番禺行动第一车”埃安UT,在2月28日正式上市。作为埃安的第三款全球战略车型,自1月初开启预售以来,埃安UT以其A级颜霸的实力,迅速俘获众多潮人竞相下订。
从埃安UT全球上市到自主品牌营销架构重构,再到广汽华为项目加速落地,2025年一开年,已经能够清晰感受到广汽集团从点到面,向外界呈现出“干字当头”的新局面。
广汽开年的一个个大事件,犹如一颗颗“珠子”;如果用一根“线”串起来,就能窥探出广汽在“新周期”起势的新脉络。这个“线”就是广汽集团发布的“番禺行动”。
2024年11月,广汽集团启动“番禺行动”,计划三年内投资500亿元,实现2027年自主品牌销量200万辆、占集团总销量60%的目标。并且总部迁址番禺,推动“决策前移”,将全要素更加集中于一线实务,强化与产业链的深度融合。
随着汽车知名品牌在番禺的深耕细作,番禺汽车城的产业链条更加完善,产业协同效率显著提升,为番禺区汽车产业的蓬勃发展注入了强劲动力。
作为广州汽车产业的重要承载区,其背后,是“整车+核心零部件”全产业链的强力支撑:依托“一基地一带两园”布局,广汽研究院、华南理工大学等产学研平台与40余家上下游企业协同,形成“三电”技术、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等领域的完整生态圈,构建起了涵盖整车制造、研发设计、零部件配套等完整的汽车产业链。
番禺区还不断扩大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招商版图,积极引进和培育了一批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上下游企业,2021年以来全区共引进落户落地汽车产业项目43个、用地面积2270亩,预计年产值564亿元,多家汽车全产业链企业纷纷落户番禺,形成了完整的产业生态。
这些企业不仅为番禺区汽车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还推动了整个区域的产业升级和经济发展。
以广汽为核心的番禺汽车产业,在广州市“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为放大“智造+智核”独特优势,番禺区提出实施“万亩千亿”攻坚行动,即今明两年持续整备产业用地不少于1万亩,主要用于整车第三工厂、核心零配件就地化和专精特新产业园等项目,持续加快汽车产业发展,力争汽车制造三年翻番。
路漫漫其修远兮。务实的开端,实干的闯劲,让我们对“智车之城”多了一份期盼——“无边胜景在前头”。
多元要素“聚”变新生态
2月24日,《财富》中国500强企业海康威视广东省总部落户广州大学城智慧谷。
中电海康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党组书记,杭州海康威视数字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党组书记陈宗年表示,在番禺落户海康威视广东省总部,是集团战略布局的重要一步,也是集团与广东、广州深度合作的开端。
“海康威视看到了番禺在智能物联领域的巨大潜力,也感受到了番禺区委区政府对未来产业的高度重视、大力支持。”陈宗年说。
在番禺,产业集聚的态势愈发明显,形成了良好的产业生态。智能制造、大学城、人才、营商环境等多元要素在这里相互交融,共同推动着番禺产业的高质量发展。
番禺的“磁吸效应”已有数据为证:连续两年市场主体迁入迁出顺差全市第一,2024年新增专精特新企业8家,高新技术企业总量超过1900家,研发投入占GDP比重达到3.54%。政府“刀刃向内”优化服务,率先出台镇街商会高质量发展方案,开展“双百服务”活动,为龙头企业定制土地、资金、人才政策。
企业用脚投票的背后,是番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强力支撑:以智能网联汽车、生物医药等15个战略性产业集群为核心,布局具身智能、深海深空等未来产业,构建“智造+智核”创新生态。
在产业集聚的过程中,番禺的智能制造产业也取得了长足发展。番禺区重点领域谋划了13条现代产业链,加快推动智能网联与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与轨道交通等重点产业高质量发展,全力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和供应链控制力的“链主工厂”。
大学城近20万师生为番禺提供“人才蓄水池”。广州大学城科技园整合中关村青创汇、创智园等项目,释放“智造+智核”耦合优势;海大科学园打造国际化农牧业生态示范区,吸引全球高端资源。
与此同时,“万亩千亿”攻坚行动整备超万亩产业用地,推进狮子洋增长极、东西庄科创谷建设,为人工智能、数字经济等新兴产业拓展空间。
除了人才和创新资源,番禺区积极打造“企业友好型城区”,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区企业建设服务中心加强企业工程项目开工、建设、投产、达效的全生命周期服务,帮助企业协调解决各种问题,让企业能够安心发展。
目前,番禺已培育省级以上“专精特新”企业超700家,其中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42家,15家企业入选广州市“独角兽”“未来独角兽”“高精尖”企业。
从汽车轰鸣的产线到机器人舞动的车间,从大学城的科创火种到企业家的坚定选择——番禺以“智造+智核”的双轮驱动,正书写高质量发展的湾区答卷。
“来番禺,正当时!”这里的热辣滚烫,是产业的澎湃心跳,更是未来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