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广东科技

中心型世界城市 建设有了“施工图”

时间 : 2025-03-07 09:21:02 来源 : 南方日报 【字体: 【打印】

  广州近年来的城市发展格局,就是要跳出传统的“单中心”发展模式,以“湾区—流域”视角重塑空间格局。南方日报记者 钟志辉 摄


  广州不想只当“老广的广州”,它要的是“世界的广州”。

  3月5日,广州11区及空港经济区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区级总规”)获批。从各区最新的功能定位中,可以窥见广州迈向“美丽宜居花城、活力全球城市”的战略雄心:

  越秀区是国际大都市核心区;海珠区是世界级城市客厅;白云区是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重要门户;黄埔区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花都区是世界级航空都会区;南沙区是未来城市建设新标杆;从化区是国际交往合作平台……

  去年9月,国务院批复的《广州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下称“总规”),是广州历史上首部“多规合一”的国土空间总体规划。如今,“区级总规”全部获批,进一步形成了从市级到区级的完整规划体系。

  “区级总规”表面是空间布局,实则可谓“一线城市进阶法则”的广州方略——对内,用多中心破解“大城市病”,用产业升级挺起“硬支撑”;对外,靠国际枢纽地位狂揽全球资源,一线城市必然要深拥世界。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开拓空间格局

  多中心“撑起”城市骨架

  摊开一张国土空间的“战略地图”,可以明显看到,广州近年来的城市发展格局,就是要跳出传统的“单中心”发展模式,以“湾区—流域”视角重塑空间格局。

  此前,“总规”提出“一带一轴、三核四极”的多中心、组团式、网络化城镇空间结构,推动城市从外延扩张转向内涵式发展。“区级总规”在“总规”的基础上,明确了各区发展定位和核心功能结合各区特色、优势和发展目标——

  “一带”是珠江高质量发展带,打造集生态、经济、文化于一体的国际滨水区。作为“一带”腹地,海珠区、天河区都是广州的“世界级城市客厅”;越秀区、海珠区、荔湾区、天河区还共同持有“老城市新活力引领区”的标签。

  ‌“一轴”是活力创新轴,锚定了创新、开放、活力及山水等特征。海珠区作为新质生产力创先区、天河区作为数字经济和总部经济集聚区、黄埔区作为湾区科技创新主引擎、番禺区作为智造创新引领区、南沙区作为大湾区高质量发展新引擎分布其上。

  ‌“三核”包括中心城区、东部中心和南沙新区。其中,越秀、海珠、荔湾、天河、白云区等中心城区聚焦全球资源配置;黄埔和增城共同作为东部中心重要承载区,打造开放高效产业集聚地,南沙区则是粤港澳全面合作新典范。

  ‌“四极”包括国家知识中心城、北部增长极、狮子洋增长极、从化绿色发展示范区四个外围综合新城。黄埔区是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家知识中心;花都区和广州空港经济区共同作为北部增长极重要承载区;番禺区是狮子洋增长极重要承载区;从化区是绿色发展示范区。

  可以看出,“区级总规”紧扣“总规”框架,差异化落实空间布局。从中心城区的集约提升到外围城区的功能跃迁,从珠江沿岸的活力焕新到北部山区的绿美屏障,广州正以全域空间优化重塑城市竞争力。

  加持城市战略

  锚定全球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广州如何屹立于世界城市之林?归根结底,还是靠产业。“区级总规”在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布局中,无不强调了对广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加持。

  国际枢纽,人货熙攘。

  广州正构建“全球123快货物流圈”和“全国123出行交通圈”,形成以白云机场为核心的多机场体系,新增9条高铁通道,强化与长三角、成渝等区域的直连。接下来,各区将配合推进轨道交通快线建设,如白云区将形成航空运输与现代物流千亿级产业集群,番禺区依托广州南站打造高铁枢纽,南沙区强化南沙港国际航运功能。

  产业空间,连片集聚。

  “区级总规”显示,广州将优先保障产业发展空间需求,落实“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基于各区资源禀赋和产业带动能力,提出更加精准产业布局优化策略,形成错位发展的特色产业体系。“区级总规”结合各区产业布局情况及制造业发展用地需要,划定了工业产业区块线,夯实产业空间载体,引导各区产业集中布局,打造成片连片产业园区,形成集聚效应、规模效应,支撑城市产业高质量发展。

  创新驱动,谋在未来。

  南北纵横100公里的活力创新轴,汇聚了国家战略科技力量,当前正布局量子科技、深海探测等未来产业。各区规划亦注重创新要素导入,如天河“新旧并进”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打造新质生产力发展高地;黄埔强化区域创新协同,支撑构建大湾区100公里“黄金内湾”核心发展引擎;增城区构建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平台和创新园区,形成“多点开花”的创新空间格局等。

  布局科创节点、铸造重大平台、腾挪产业空间……一套空间战略“组合拳”的背后,是要成为“全球产业链高端玩家”。立足国家赋予广州的“6+4”城市性质与核心功能,“区级总规”通过空间资源精准配置,支撑城市能级跃升。

  服务民生福祉

  打造全龄友好的人本城市

  2035年,广州的常住人口规模要控制在2200万人以内。现实是,2023年广州常住人口已近1900万,这意味着未来12年,广州还有300万常住人口的增长空间。

  怎样让城市的发展成果惠及全民,形成近悦远来的中心型世界城市?“区级总规”以空间格局设计切入,部署了公共服务均等化、人居环境品质提升、历史文化传承等举措。

  做好“民生服务”。

  为推动优质公共服务均等化,“区级总规”向各区分解文教体卫等各类公共服务设施指标,着重加快外围城区优质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全市构建“区域级—社区级”四级公共服务体系,增设婴幼儿托管、长者食堂等设施。外围城区(如增城、从化)加快补足医疗、教育短板,推动优质资源均衡布局。

  释放“生态大招”。

  谁说一线城市只能水泥森林?广州亦可有森林围城、碧道穿城。“区级总规”要求将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生态保护红线、城镇开发边界三条控制线纳入规划,并分解至各镇街,细化落实管理职责。同时,划定永久基本农田集中区,结合全域土地综合整治,推动耕地和永久基本农田成片连片优化布局。

  留住“人文乡愁”。

  关于广州的记忆,不仅有小蛮腰和珠江新城的现代气息,还有老榕树和历史街区的古香古色。“区级总规”涉及了优化提升城市空间品质的有关事宜。例如,加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利用,划定历史文化保护线;细化城乡风貌特色分区,对珠江、南中轴、环白云山等重点景观控制区域提出城市设计管控要求;传导落实市绿地指标和空间布局,推动全域公园体系建设等等。

  纵观“总规”与各区“总规”,充分体现了战略协同性——以“一带一轴、三核四极”为骨架,全域统筹发展与保护;功能互补性——区域之间错位协同发展,中心区强化全球资源配置,外围区聚焦产业与生态功能;民生导向性——通过公共服务均等化与城市更新,实现“全龄友好”。

  随着“区级总规”出炉,广州建设“中心型世界城市”不仅有了更详实的“施工图”,更将与顶层设计一道,汇聚中国超大城市探索空间治理现代化的经验。通过“全市一盘棋”的系统谋划,广州迈向2035的战略远景,将更值得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