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广东科技

广州科创 为国担当

时间 : 2025-03-11 09:10:40 来源 : 南方日报 【字体: 【打印】

   “‘嫦娥六号’实现人类首次月球背面采样返回,‘梦想’号大洋钻探船建成入列。”今年全国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回顾2024年科技创新领域的工作时提及的两个案例,均与广州密切相关。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在“嫦娥六号”月壤样品分析的基础上,首次揭示了月球背面的火山活动历史;由广州海洋地质调查局牵头、多家单位合作打造的“梦想”号,是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首艘超深水大洋钻探船。

  竞逐世界前沿的“国家使命”,终究要由一个个具体的“城市行动”来承接。从九天揽月到筑梦深海,从基础研究到产业转化,两大案例入选政府工作报告,是国家对广州科技成果的认可,凸显了广州在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的地位。

  以“服务国家战略、服务产业创新、服务成果转化、服务创新生态”为主要抓手,广州将持续为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科技力量,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广州实践的新篇章。

  南方日报记者 李鹏程

  服务国家战略

  前沿领域积跬步至千里

  在原始性创新“无人区”中,广州战略科技力量每前进一步,都是国家创新驱动发展的一次大飞跃。

  “梦想”号最大钻探深度达1.1万米,其强大的钻探能力和多功能集成设计,使其成为全球海洋科学研究的重要工具。同样在“梦想”号入列的广州南沙,新近启动建设的冷泉装置,将为可燃冰开发和极端环境生命研究提供支撑。

  经略蔚蓝深海,即是以科技“打开视界”。广州科技力量推动我国深海工程技术及装备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超越。近年持续涌现的科学重器,将为人类揭开海洋的神秘面纱。

  “嫦娥六号”任务中,广州的科学家们为月球演化理论提供关键证据。与此同时,广州在低空经济领域也率先破局:亿航智能EH216-G无人驾驶载人航空器拿下全球首个“三证”(型号合格证、生产许可证、标准适航证)。

  漫游浩瀚空天,即是以科技“抵达渺远”。“上天揽月”与“贴地飞行”的双向突破,重构了空天技术应用场景。探月工程提升了我国在太空治理中的话语权,而低空经济则打造了空中交通的全球范式。

  服务国家战略的背后,是广州创新体系整体效能的进一步提升。近年来,聚焦国家战略部署推动战略科技平台建设,战略科技力量矩阵加速壮大——

  广州实验室联合研发全球首个通用大型生成式医学影像模型MINIM,为医学影像生成和AI辅助诊断开辟全新路径,在医学影像研究领域树立新的里程碑;

  国际执行总部设在广州的“人体蛋白质组导航”国际大科学计划,专注揭示生命活动的蛋白质组“实时全景图谱”,已获得来自20多个国家和地区、114个科学家团队的支持;

  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成功研制国内首款宽能高纯锗探测器,工业软件领域实现首个基于OpenEuler在工业领域成功实践的嵌入式操作系统……

  可以看出,广州的科技创新布局始终与国家战略同频共振。生命科学、人工智能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直指大国科技竞争的核心领域。以国家需求为导向,以重大平台为支点,以核心技术为突破,广州步步为营,逐渐构建起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的“护城河”。

  引领区域创新

  开放协同聚流成江海

  “梦想”号入列与“嫦娥六号”赴月采样,具有双重特征:一方面,广州科技力量挺进最前沿,具有引领性;另一方面,其成就需要广州与其他地区联合创新,具有协同性。

  创新策源,正是广州在大国战略中需要扮演的角色:既要走在前列,又能开放协同。广州搅动科技创新的“一池春水”,亦将引导涓涓细流汇成磅礴江海。

  制造与创新协同,广州有底气——

  国家新型显示技术创新中心组织全国优势力量打破显示领域的“技术孤岛”;纳米技术领域唯一国家级产业创新中心国家纳米智造产业创新中心加速将前沿新材料成果从实验室带进生产线……国家实验室、国家科研机构等“国字号”平台,以“共享机制”超越技术壁垒,驱动大湾区从“制造工厂”向“创新策源地”转型。

  技术与标准协同,广州有路径——

  着力建好用好颠覆性技术创新中心和国际先进技术应用推进中心,支持未来产业科技园加快建设概念验证中心,形成环中大科技成果转化基地……多元的“创新验证”,将技术测试与标准制定深度融合。脑机接口伦理探索、低空交通规则输出,不仅定义技术路径,更抢占治理话语权,凸显“技术领先”与“规则引领”的协同效应。

  科研与市场协同,广州有保障——

  为了让前沿创新真正书写在祖国的大地上,广州持续完善科技成果转化“1+N”政策体系,推广“五个一”(1个专业机构、1支服务团队、1批成果、1只基金、1个园区)成果转化模式。超高时空分辨电镜技术、自准直SPECT技术突破国外技术垄断并成功实现项目立项转化,港科大(广州)的多个项目均完成千万级天使轮融资。

  当下与未来协同,广州有期待——

  聚焦全市未来产业,当前市科技局正在加强前沿技术、颠覆性技术监测识别,依托平台、成果、人才资源主动布局未来产业。人工智能、生命科学两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方兴未艾;智能无人系统、未来网络与量子科技、前沿新材料、深海深空四大未来产业整装待发,未来产业在广州加速成势。

  政策超前规划,市场机制调节、主体不断探索……“有形之手”和“无形之手”的共同作用下,广州引领区域创新,为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提供了有力支撑。

  支撑产业升级

  互促双强跟跑变领跑

  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基本路径。“梦想”号与“嫦娥六号”之外,广州还有更多故事。

  亿航智能成为eVTOL行业内全球首个三证齐全的企业,全年交付216架,同比增长315%;小马智行自动驾驶卡车获准在京津塘高速开展“1+N”编队自动驾驶后车主驾无人测试,为国内首例。“天上无人机、海里无人船、陆上无人车”等人们想象中的图景,如今驶入了广州现实。

  当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兴起,广州前瞻布局加快建设“12218”现代化产业体系,以科技创新不断推动现代化产业体系向纵深、高远拓展。

  产业科技互促双强,茁壮生长的现代产业背后,是广州优渥的科技创新生态。

  在扶持企业方面,广州建立成熟的项目挖掘与筛选机制,多措并举培育科技企业做大做强。广州市艾佛光通科技有限公司获第十三届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新一代信息技术全国赛第一名。

  在金融赋能方面,持续构建同科技创新相适应的科技金融体制。广州天使母基金与43家重点高校院所战略合作签约;广州科创母基金落地36只子基金,子基金实缴规模超238亿元;社会资本参与支持重大科研项目和技术创新。

  在人才引育方面,广州持续实施基础研究人才“启航”“续航”“领航”计划,首创外籍人才便利通关礼遇机制,外籍“高精尖缺”人才认定标准试点取得新成效,来穗工作外国人才数量位列全国第三。

  既有之生态,决定了现有之成果。而影响城市在下一个赛道身位的未来产业,更需要与之配套的更优生态。

  在市委科技委的统筹下,广州市科技局正谋划探索科技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在扩大该业态规模的同时,持续提升其服务广州“制造业立市”的能力和作用。为此,广州大力推动“创新联合体”建设,建立科技企业分层分类培育体系。

  当创新驱动未来产业驶向前人未至的“蓝海”,可以预见,“梦想”号钻取的不只是岩芯,更是深海治理的话语权;“嫦娥六号”带回的不只是月壤,更是太空开发的主动权。

  广州的科技创新实践,诠释着中国式现代化如何从“追赶”走向“引领”,也体现了广州作为“科技教育文化中心”的城市性质和“国际科技创新中心重要承载地”的核心功能定位。接下来,广州科技创新将进一步服务国家战略部署,再创新辉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