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方日报讯 (记者/张玮)“前海与香港的协同发展关键在于如何精准对接香港的产业需求”“深港深度融合将为大湾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提升其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竞争力,进而共同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的新兴产业基地”……
《粤港澳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研究丛书》新书发布会暨融合发展研讨会日前在深圳市银湖CDI大厦国际会议厅举行,丛书突破传统研究框架,从“区域—产业—制度”三维视角对深港、前海、横琴和南沙进行解读,解答协同发展核心命题,将为政府制定产业政策、企业规划发展战略提供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咨政参考。
向改革深水区探路的破题之作
研讨会由广东经济出版社、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联合举办,并围绕“解读湾区脉动 共绘发展蓝图”这一主题,以《深港合作:共建跨境高科技产业基地》《前海:现代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制度创新》《南沙:面向世界的科技创新与产业协同枢纽》《横琴:打造粤澳产业协同发展新高地》这4本书为基础,从多维度对主题进行深入延展。
“在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5周年这一具有特殊意义的历史节点,作为‘十四五’国家重点出版物,这套丛书的发布正当其时,也是一套为高质量发展赋能的引领之作。”广东省出版集团党委副书记、南方传媒总经理叶河认为,这套丛书以系统性研究回应国家关切,以前瞻性思考服务战略决策,是一套回应时代之问的扛鼎之作,亦是一套向改革深水区探路的破题之作。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副理事长、深圳市马洪经济研究发展基金会创会理事长李罗力是此套丛书的领衔作者。他表示,这套丛书凝聚众多专家学者研究成果,深入剖析了深港、前海、横琴、南沙四个区域的产业特点与发展趋势,为大湾区产业协同发展研究、政府政策制定、企业战略规划提供理论支持。
在介绍丛书的《深港合作:共建跨境高科技产业基地》一书时,李罗力提出在深港河套地区建立深港跨境高科技产业园区的构想,认为一方面能巩固香港的国际竞争优势,带动高端服务业繁荣发展,创造大量就业岗位,有效缓解就业压力与社会矛盾,还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香港住房难题;另一方面,深圳可借助这一契机,再次发挥改革开放试验田的作用,在学习借鉴香港及国外先进经验的同时,灵活把控风险。
“2023年以来,国务院、深圳市政府、香港特区政府分别发布相关规划、图则和纲要推动合作区建设。目前,深圳园区正加速形成国家重大平台、世界500强企业、独角兽企业等六大集群,香港园区也在规划建设三大新科技与制造业功能区,并与香港新田科技城协同发展,为香港创科产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未来,深港的深度融合将为粤港澳大湾区建设注入强劲动力,提升大湾区在全球产业格局中的竞争力。从而共同打造出一个世界级的新兴产业基地。”李罗力说。
前海与香港协同发展应实现“五通”
中国(深圳)综合开发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郭万达是《前海:现代产业的协同发展与制度创新》的作者代表,他以“前海如何与香港协同在产业创新发展上寻求更大突破”为题展开分享。在该书中,郭万达紧紧围绕国家层面针对前海出台的重要政策及其要点展开深入剖析,重点梳理了9个现代服务业发展状况,充分展现前海在发展过程中具备的全球视野、深港合作优势以及制度创新成果,并着重凸显了前海与香港协同发展的重要意义。
郭万达表示,前海与香港的协同发展涉及一系列复杂的制度安排,关键在于精准对接香港的产业需求。结合香港特区政府近两年施政报告中提出的打造国际航运中心、发展低空经济等目标,郭万达创新性地提出打造“平台+管道”的前海与香港协同发展“五通”模式,具体涵盖“港口通”“总部通”“数据通”“商品通”和“低空通”。
在实施路径上,则既可以让前海率先进行先行先试,实现与香港的联通,也可借助大湾区的四个平台作为试点,先与香港达成共通,之后再逐步将这种协同模式推广至大湾区的9个城市,为前海与香港的产业协同创新发展开辟了全新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