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NCT硼中子治疗中心大楼。南方日报记者 孙俊杰 摄
“回顾2024年,我们深刻认识到,抓产业科技是东莞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举措,而其中‘创新联合体+中试平台’是推动各产业持续发展的破题之策。”3月27日,东莞召开2025年全市科技系统工作会议,东莞市政协副主席、市科学技术局局长卓庆在会上表示。
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是我国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内在要求,也是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迫切需要。
作为国家级创新城市,东莞拥有超1万家高新技术企业,连续多年科技创新指标居全省前列。同时,东莞产业基础雄厚,全市拥有1.4万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2024年位居全国工业十强城市第七位。可以说,东莞有基础、有条件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
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2025年,东莞将如何写好产业与科技深度融合的“大文章”?
●南方日报记者 唐卓 王颖
高质量科技供给持续增加
今年1月,由中国科学院承建的国家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在东莞开工建设。建成后,这将是亚洲首个、世界第二个先进阿秒激光设施,为物理、化学、材料、生物等多学科前沿基础研究和产业应用提供有力支撑。
值得一提的是,这是东莞落地的第二个国家级“大科学装置”。在7年前,中国散裂中子源通过验收工作,正式落地东莞。十年时间内,东莞成功争取2个“大科学装置”落地,背后的科创资源禀赋可见一斑。
高质量的科技供给是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深度融合的前提和基础。科技供给的质与量,决定了产业创新的数量、水平与效益。为了增加高质量科技供给,东莞持续引进“国家队”科创资源,同时,推动高端科创资源在莞实现产业转化,让“超级平台”产出“超级成果”。
2024年,粤港澳大湾区东莞市硼中子俘获治疗(BNCT)研究中心动工建设,有望成为国际前沿抗癌技术基地,为癌症患者带来新的治疗希望。值得注意的是,这是中国散裂中子源技术催生的首个BNCT产业项目,并于3月21日通过三类医疗器械检验,为BNCT技术的临床应用奠定了坚实基础。
2025年,东莞将继续实施源头创新能力提升工程。加快推动先进阿秒激光设施建设,支持散裂中子源开展核医学成果转化,加快推动中国科学院东莞材料所落地,持续增加全市的高质量科技供给。
科技攻关让企业挑大梁
3月,工业母机与模具创新联合体在厚街镇成立,标志着东莞现已组建4个市级创新联合体。值得一提的是,4个联合体组建的时间间距不超过1年,其强度和密度可谓强大。
为何要组建创新联合体?这是东莞破解科研与产业“两张皮”的“破题之策”。
广东华中科技大学工业技术研究院副院长卢亚表示:“创新联合体通过企业主导、产学研协同的模式,能够有效解决产业链共性技术难题。其原因在于,相较于高校和科研机构,企业能够更充分地感知产业技术创新的核心命脉所在,同时,企业也拥有更加强烈的创新诉求。”
从科学创新走向技术创新和产业创新,企业和企业家处于关键的链接位置,是技术创新驱动产业发展的关键变量与环节。
创新联合体充分调动龙头企业和中小企业的积极性,化“单兵突进”为“联合创新”。它采用龙头企业牵头,中小企业跟随的方式,将以往一家企业技术攻关的模式,转变为多家企业瞄准某一产业领域的卡点进行分工合作。
截至今年2月,新型储能、轻有源、未来生物食品3家联合体共30家企业累计完成项目研发投入2.53亿元,带动联合体2024年整体研发投入达21.63亿元,同比增长27%,充分体现出组建联合体对企业创新热情的调动作用。
2025年,东莞将支持4个已组建的创新联合体走深走实,同时,围绕“8+8+4”产业体系加快布局新的创新联合体。聚焦“AI+智能终端”和“AI+智能制造”两大主题,在移动终端、高端装备、新能源等应用场景开展联合创新。
营造成果转化“小气候”
科学创新与产业化是科技活动的两个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科学创新和产业转化之间常常横亘着一条被称为“死亡谷”的鸿沟,对初创科技企业而言,技术、资金、市场、管理,任何一个环节出现短板,都可能导致整个项目夭折。
为了跨越这道“死亡谷”,东莞做出许多有益尝试。
去年9月,东莞举办中试平台产业对接大会,会上透露,到2026年,东莞拟打造50家具有产业影响力的重点中试平台;到2030年,全市中试产业综合实力显著提升,部分领域跻身第一梯队,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中试名城”。
这是“制造业大市”东莞首次向外界发出建设“中试名城”的信号。
为何东莞这样做?数据显示,科技成果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可达80%,而未经过中试,产业化成功率只有30%。可以说,中试和概念验证一头连着科学创新,一头连着市场化和产业化。建设“中试名城”,意在打通产业化的“最后一公里”。
在松山湖XbotPark机器人基地共享工厂,初创企业LiberLive仅用2个月时间,就完成产能翻倍的产线建设,从几百台产能迅速攀升至几万台,助推无弦吉他成为社交媒体上的“爆款”产品。
“无弦吉他单品畅销,充分验证了中试平台的效率和市场转化能力。”XbotPark机器人基地共享工厂董事周海鸣说。
2025年,东莞将加快营造成果转化“小气候”,重点打造30家有示范效应的中试平台,构建全链条中试服务体系。同时,实施科技金融深度融合,用好市级天使投资母基金,推动国资国企深度参与产业科技工作,引导社会资本更多地“投早、投小、投创新、投硬科技”。
推动科技人才“进莞来”
科技创新靠人才,人才是第一资源,科技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
“我希望在本科阶段便建立起一座桥梁,让学生能够成为卓越工程师。”大疆联合创始人、香港科技大学教授李泽湘表示,自2009年到东莞创业以来,自己所做的工作包括探索如何将本科生作为卓越工程师来培养,而创业正好是检验学生是否成为卓越工程师的“金标准”。
李泽湘认为,东莞尤其是松山湖已成为“新工科教育”的具体载体。通过建设松山湖国际机器人产业基地,李泽湘团队搭建起人才培养和产业需求的桥梁,让“新工科教育”更加体系化。
近年来,东莞将科技与产业统筹考虑,“内生+外引”产业所需的科技人才。
内生方面,东莞依托三所高校(东莞理工学院、大湾区大学、香港城市大学东莞校区)培育产业科技人才。并以服务企业为核心,开展工程硕博士联合培养,于2022年获批建设首批国家卓越工程师创新研究院。
外引方面,加快出台新一轮人才政策,探索无偿资助与股权投资相结合的改革创新,做好“百万英才汇南粤”行动计划,吸引更多青年人才愿意来、留得下、干得好。
从改革开放的潮流中走来,东莞科技经历“从无到有、从有到优”的四十余年历程。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东莞科技将以时不我待的紧迫感、舍我其谁的责任感,持续推进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入融合,为东莞“经济大市挑大梁”的城市定位贡献应有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