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科技资讯 > 媒体聚焦

3个关键词看广东未来5年科技创新

时间 : 2021-10-14 06:19:11 来源 : 阅政观 【字体: 【打印】

  10月13日,《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正式印发,为未来5年广东科技创新工作定了调。我们不妨透过一组关键词,为《规划》划一划重点,看看“十四五”期间广东科技创新都有哪些“小目标”。

10月13日,广东举行《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

  10月13日,广东举行《广东省科技创新“十四五”规划》新闻发布会。

  关键词1:战略科技力量

  甩掉重点领域“卡脖子”的手

  量子科技、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太空旅行……一个个从前看似“科幻”的名词,越来越多地走进人们生活,背后恰是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重构全球创新版图、重塑全球经济结构。

  大变革蕴藏大机遇,广东能否借势“弯道超车”?从《规划》可以再出,广东在向战略科技力量要答案,其中一个重要方面是加强基础研究与源头创新、努力实现科技自立自强。

  基础研究,是科技创新的源头活水。近期刚刚揭晓的诺贝尔物理学奖、化学奖、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奖者无一不是在各自领域深耕基础研究,取得重大突破。

  作为先行一步的广东,事实上近年来已经高度重视基础研究并加大投入:“十三五”期间,广东基础研究经费投入增长近两倍;7项重大成果入选中国科学十大进展。

  但这都还不够。

  诚如广东省科技厅厅长龚国平所言:“广东基础研究投入仍然偏低,原始创新能力仍旧不强,亟待补齐短板。”

  因此,《规划》提出,要打造一支体现国家使命、具有广东特色的“科技王牌军”。这支“王牌军”,包括一批重大创新平台及其集聚的高端人才、承接的重大项目等。

为解决智能终端、汽车等产业链芯片供应问题,广东多部门正联合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图为深圳芯片。

  为解决智能终端、汽车等产业链芯片供应问题,广东多部门正联合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图为深圳芯片。

  有了“王牌军”,还要有“作战图”。“十四五”期间,广东将制定实施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十年行动“卓粤计划”;聚焦量子科学、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纳米科学等重点领域和重大科学问题排兵布阵,力争成为原始创新重要策源地。

  有了强大的基础研究为支撑,才有源源不断的源头创新供给,甩掉“卡脖子”的手。

  结合广东产业实际,在芯片设计与制造、工业软件、人工智能、生物医药、现代种业等重点领域,“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已经展开——

  以芯片供应为例,为解决智能终端、汽车等产业链芯片供应问题,多部门正联合大力实施“广东强芯”工程。来自省工信厅的消息显示,广东正推动中芯国际12英寸线、广州粤芯二期产线等重大项目引进建设,谋划建设12英寸研发工艺线,组建产学研合作的国家级集成电路创新中心等。

  关键词2:粤港澳大湾区

  合力建设“国之重器”

  不久前,“横琴方案”“前海方案”出台,粤港澳大湾区建设进一步提速。

  在粤港澳大湾区五大战略定位中,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国际科技创新中心”是一个重要方面。“粤港澳大湾区”也是《规划》的又一个关键词。

  粤港澳大湾区,三个地区、两种制度的碰撞与融合,要做好协同创新,关键在于科技设施联通、科技要素畅通、科技创新链条融通。

  “十三五”期间,三地科技协同创新已经打下坚实基础:来自广东省科技厅的数据显示,2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启动建设、广东省财政科研资金直接过境拨付已达1.5亿元、约9000名境外高端紧缺人才已享受大湾区个人所得税优惠政策。

  随着《规划》实施,三地科技创新必将形成更强大的合力。

  一方面,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粤港澳大湾区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实验室等“国之重器”落地大湾区,离不开三地联合建设;另一方面,横琴、前海将成为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

珠澳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的进程正在加速。图为珠海中京电子电路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

  珠澳携手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的重要支点的进程正在加速。图为珠海中京电子电路有限公司智能化生产车间。

  在横琴,聚焦集成电路设计、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粤澳合作愈加紧密;在前海,粤港澳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加速落地,推动引领产业创新的科技成果转化。

  对于有志于在广东创新创业的青年人才而言,这无疑是一份政策“红包”。

  “琴澳人”何子锋2017年底在横琴创立珠海莲鸿科技有限公司,从事信息软件业务,目前已小有所成。目前,广东134家面向港澳创建的创业孵化载体、50多个创新创业平台已吸引像何子锋团队这样的港澳青年创业团队近600个。

  未来,广东将进一步拓展粤港、粤澳联合资助计划,加大支持香港、澳门青年来粤创新创业力度。

  关键词3:服务美好生活

  建设P4、P3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

  经历新冠肺炎疫情,从核酸检测到疫苗接种,相信许多人都感受到科学技术在保障健康、庇护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作用。

  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科研攻关,广东一直走在前列。不论是病毒培养、分离、溯源、抗体研究,还是疫苗制备、发病机理研究、流行病学调查、老药新用、诊断试剂、中医药配方、防治设备研发等,广东都取得系统性、突破性成果。科学防治新冠肺炎的“广东方案”还走出了国门,援助他国。

  这种“硬实力”的背后,实际上是“硬投入”:“十三五”以来,广东医学领域科研项目经费占全省科研投入的30%以上;2018年起,广东省投入150亿元建设50家高水平医院,投入87亿元建设呼吸、肾脏病、肿瘤、心血管、精准医学等五大国际医学中心。

  进入“十四五”,“强化人口与健康领域科研攻关”仍然是《规划》的重点之一。聚焦重大传染病防控,广东将建设P4、P3高等级生物安全实验室;围绕重大非传染性疾病诊治,广东将重点开展重大疾病溯源、精准诊断、新疗法和疗效评估等关键技术研究……

在中山市体育馆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医护人员为学生接种疫苗。

  在中山市体育馆新冠疫苗临时接种点,医护人员为学生接种疫苗。

  不仅是在医学与健康领域,今天,科技的力量已经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

  科技支撑乡村振兴,《规划》提出,加快广州国家现代农业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岭南现代农业科学与技术广东省实验室建设;

  科技助力生态保护和绿色发展,《规划》提出,广东将推动碳达峰碳中和技术研发,开展天然气水合物等领域的前沿和颠覆性技术研发;

  科技服务城市建设和社会治理,《规划》提出,广东将重点开发绿色建筑、超低能耗建筑等,大力提升现代工程领域技术水平。

  科技的一个重要使命,便是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活。随着《规划》的落地实施,广东社会民生领域技术支撑能力将不断得到增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