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级经开区: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
◎本报记者
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因改革开放而生,因改革开放而兴。
今年是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成立40周年。40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创新,艰苦奋斗、锐意进取,为开放型经济新体制建设、区域协调发展和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了积极贡献。
10月20日,国家级经开区40周年座谈会在天津召开,吹响了国家级经开区勇当改革开放排头兵的号角。
经济发展主力军
在一片盐碱荒滩上,能够创造出什么样的奇迹?
在天津经开区采访,科技日报记者找到了答案:经过40年不懈奋斗,在一片盐碱荒滩上,天津经开区建成了一座现代化产业新城。
“我们以占全市1/30的面积,贡献了超1/7的地区生产总值和1/5的利用外资总额、1/4的工业产值、近1/3的进出口总额,在天津市经济发展中有效发挥了主力军和排头兵作用。”天津经开区党委书记、管委会主任洪世聪说。
1984年,国务院批准了首批国家级经开区成立。40年来,从沿海到沿江,从沿边到内陆,国家级经开区砥砺前行、勇立潮头,已发展成为中国产业最为聚集、开放型经济最为活跃、区域发展带动力最为强劲的开放平台。
郑州经开区是河南省首家国家级经开区。这些年来,郑州经开区大力推进高水平开放、高能级创新和先进制造业高质量发展,2023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328.4亿元。
“郑州经开区连续多年稳居国家级经开区30强之列,连续两年位居全省开发区高质量发展考核第一名。”郑州经开区党工委书记李小虎介绍。
而距离郑州经开区500多公里之外的合肥经开区,在构建新发展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中勇挑大梁,成为推进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副中心建设的主力军。
在合肥经开区,有90多个世界500强企业投资项目落户,合肥经开区综合保税区综合评价排名全国第十位。安徽自贸试验区合肥经开区块以占合肥市0.2%的面积,贡献了合肥市25%的进出口额。
商务部公布的数据显示,2023年,国家级经开区作为重要的开放平台和产业聚集区,以千分之三的国土面积,贡献了全国十分之一的地区生产总值,在我国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和改革创新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科技创新集聚区
“未来智能汽车将像人一样具备‘强健的体魄’‘强劲的心脏’‘智慧的大脑’和‘敏捷的神经系统’。”9月23日,东风汽车正式发布“新汽车 新生活”科技跃迁3.0战略,提出“具身智能体”概念。
武汉经开区因车而建、因车而兴,是东风公司总部所在地,也是全国汽车产业最密集的区域之一。
武汉市委常委、武汉经开区工委书记刘子清表示,近年来,武汉经开区坚持向产业转型要潜力,向科技创新要动力,向对外开放要活力,全力调结构、促转型、抓开放,打造经济增长新引擎。
目前,武汉经开区新能源汽车产能147万辆,今年1—9月新能源汽车产量同比增长131%,自动驾驶示范应用全国领先,“车能软芯材”汽车生态年度总收入超8000亿元。
创新,是引领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的第一动力。作为推动科技创新的主要承载体之一,国家级经开区深入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率先将国家科技创新政策落实到位,积极打造科技创新集聚区。
从工业园区到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高地,过去40年,广州开发区实现了“华丽转身”。这里的发展密码是什么?
“作为广州改革开放起步最早的地方,我们全力打造广州科技创新的活跃策源地。”广州市委常委、常务副市长,广州开发区党工委书记、管委会主任,黄埔区委书记陈杰说。
近年来,广州开发区推动科技产业互促双强,驱动新型显示、生物技术、集成电路三大百亿级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化、生态化发展,科创指数连续5年位居全国经开区首位,规上先进制造业产值占规上工业比重达60%。
勇挑重担再出发
深秋的北部湾,风和日丽。在广西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闵和粮油加工等项目建设如火如荼,中国石油广西石化公司炼化一体化转型升级、恒逸、华谊三期等百亿级项目加快推进,处处涌动着改革发展和开放合作的蓬勃生机。
向着全年目标,中马钦州产业园区鼓足干劲,奋楫前行。
“中马钦州产业园区是中国和马来西亚两国政府合作建设的国际园区。作为国家级经开区,我们将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打造产城融合‘新样板’;大力推进招商引资,打造产业发展‘新动能’;实施金融创新试点,打造投资便利‘新业态’,努力当好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的先行者。”中马钦州产业园区管委会有关负责人说。
郑州经开区将以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深层次改革、高质量发展;天津经开区将利用阿联酋中国创新中心等各类平台,深化与重点国家重点地区的合作;武汉经开区将锚定打造“中国车谷”中心目标,加快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
新时代新征程。从进一步完善高水平对外开放体制机制到积极参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再到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站在建区40周年新起点上,国家级经开区正不负重托,一马当先,勇当改革开放的排头兵。
(记者刘昊 张毅力 洪敬谱 叶青 陈曦 吴纯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