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5日,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开幕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新华社记者 丁海涛 摄
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5日上午在人民大会堂开幕,习近平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出席开幕会,国务院总理李强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经济社会发展任务十分繁重。要突出重点、把握关键,着重抓好十个方面工作。
今年有哪些目标要实现?哪些产业将迎来新机遇?要点速览↓
(一)
大力提振消费、提高投资效益
全方位扩大国内需求
安排超长期特别国债3000亿元支持消费品以旧换新。
扩大健康、养老、托幼、家政等多元化服务供给。
创新和丰富消费场景,加快数字、绿色、智能等新型消费发展。
落实和优化休假制度。
完善免税店政策,推动扩大入境消费。
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健全县域商业体系。
引导更多民间资本参与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等领域建设,让民间资本有更大发展空间。
(二)
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
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
深入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建立未来产业投入增长机制,培育生物制造、量子科技、具身智能、6G等未来产业。
深化先进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试点,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加快制造业数字化转型,培育一批既懂行业又懂数字化的服务商。
持续推进“人工智能+”行动。
支持大模型广泛应用。
大力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人工智能手机和电脑、智能机器人等新一代智能终端以及智能制造装备。
促进平台经济规范健康发展。
(三)
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
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制定实施教育强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
深入实施基础教育扩优提质工程。
扩大高中阶段教育学位供给,逐步推行免费学前教育。
扎实推进优质本科扩容。
普及心理健康教育。
强化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和前沿性、颠覆性技术研发。
完善竞争性支持和稳定支持相结合的投入机制。
加强企业主导的产学研深度融合,从制度上保障企业参与国家科技创新决策、承担重大科技项目。
加快概念验证、中试验证和行业共性技术平台建设。
大力支持、大胆使用青年科技人才。
完善海外引进人才支持保障机制,优化外籍人才服务。
深化人才分类评价改革和科教界“帽子”治理,建立以创新能力、质量、实效、贡献为导向的人才评价体系。
(四)
推动标志性改革举措加快落地
更好发挥经济体制改革牵引作用
加快建立国有企业履行战略使命评价制度。
鼓励有条件的民营企业建立完善中国特色现代企业制度。
深化政企常态化沟通交流,切实帮助企业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
开展规范涉企执法专项行动,集中整治乱收费、乱罚款、乱检查、乱查封,坚决防止违规异地执法和趋利性执法。
综合整治“内卷式”竞争。
优化新业态新领域市场准入环境。
加快建设统一开放的交通运输市场,实施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专项行动。
积极探索建立激励机制,促进地方在高质量发展中培育财源。
完善科技金融、绿色金融、普惠金融、养老金融、数字金融标准体系和基础制度。
(五)
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
积极稳外贸稳外资
促进跨境电商发展,完善跨境寄递物流体系,加强海外仓建设。
培育绿色贸易、数字贸易等新增长点,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发展新型离岸贸易。
推进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试点示范,推动互联网、文化等领域有序开放,扩大电商、医疗、教育等领域开放试点。
持续打造“投资中国”品牌。
加快推进海南自由贸易港核心政策落地。
(六)
有效防范化解重点领域风险
牢牢守住不发生系统性风险底线
因城施策调减限制性措施。
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和土地利用方式,合理控制新增房地产用地供应。
盘活存量用地和商办用房,推进收购存量商品房,在收购主体、价格和用途方面给予城市政府更大自主权。
拓宽保障性住房再贷款使用范围。
适应人民群众高品质居住需要,推动建设安全、舒适、绿色、智慧的“好房子”。
按照科学分类、精准置换的原则,做好地方政府隐性债务置换工作。
加快剥离地方融资平台政府融资功能,推动市场化转型和债务风险化解。
(七)
着力抓好“三农”工作
深入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支持发展现代设施农业,全方位开发食物资源。
启动中央统筹下的粮食产销区省际横向利益补偿,加大对产粮大县支持。
统筹建立农村防止返贫致贫机制和低收入人口、欠发达地区分层分类帮扶制度。
开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总体评估。
有序推进第二轮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长30年试点,扩大整省试点范围。
因地制宜推动兴业、强县、富民一体发展,做好“土特产”文章。
(八)
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区域协调发展
进一步优化发展空间格局
推动将符合条件的农业转移人口纳入住房保障体系,畅通参加社会保险渠道。
加快健全城市防洪排涝体系,加强燃气、给排水、热力、地下管廊等建设和协同管理。
完善无障碍适老化配套设施。
打造宜居、韧性、智慧城市。
提升京津冀、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等经济发展优势区域的创新能力和辐射带动作用。
支持经济大省挑大梁,在要素保障、科技创新、改革开放先行先试等方面制定支持政策。
深化东、中、西、东北地区产业协作,推动产业有序梯度转移。
(九)
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
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和全面绿色转型
制定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加强新污染物协同治理和环境风险管控。
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
深入实施绿色低碳先进技术示范工程,培育绿色建筑等新增长点。
扎实开展国家碳达峰第二批试点,建立一批零碳园区、零碳工厂。
(十)
加大保障和改善民生力度
提升社会治理效能
统筹好新技术应用和岗位转换,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强化大龄、残疾、较长时间失业等就业困难群体帮扶。
加强灵活就业和新就业形态劳动者权益保障。
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让多劳者多得、技高者多得、创新者多得。
建立以医疗服务为主导的收费机制,以患者为中心持续改善医疗服务。
优化药品集采政策,强化质量评估和监管,让人民群众用药更放心。
居民医保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财政补助标准分别再提高30元和5元。
城乡居民基础养老金最低标准再提高20元,适当提高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
大力发展银发经济。
推进社区支持的居家养老,强化失能老人照护。
加强困境儿童、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关爱服务。
严格食品药品监管,抓好校园学生餐、平台外卖安全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