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党风廉政 > 廉政清风

破除违规吃喝的“局”

时间 : 2021-12-03 17:31:49 来源 : 中国纪检监察杂志 【字体: 【打印】

  党员干部违规吃喝,人民群众深恶痛绝。经过党的十八大以来的持续整治,公款吃喝问题得到有力遏制,但仍有个别党员干部混迹于各种形式的酒局、饭局之中。从纪检监察机关近年来查处的有关案例分析可见,饭局的醉翁之意不在“饭”而在“局”,不少时候设宴款待的背后是精心的设局围猎,请君入席的真实目的是请君入瓮。党员干部一定要心明眼亮切莫入局。

  现象一奢靡享乐的局,满足口舌之欲

  山珍野味、高档海鲜、年份茅台,这是不少盛宴的标配,同时也紧紧地抓住了一些生活奢靡、追求享乐的党员干部的味蕾。为满足自己的口舌之欲,他们无所顾忌地欣然赴宴。

  有的干部嘴馋管不住嘴,两天不吃就“馋虫”发痒,习惯于觥筹交错、不醉不休的胡吃海喝,将打卡新饭庄、品尝新菜肴作为生活乐趣,千方百计找老板、拉下属、凑人头组局解馋。有的干部在饭局的长期浸泡中培养出了所谓的“品味”,爱好欲罢不能,如被查处的重庆市渝北区委原常委吴某某总结出“红酒开胃、白酒佐餐、洋酒助兴、啤酒解酒”的“酒道”。

  “我很羡慕老板们的生活方式,和他们在一起吃喝玩乐心情愉悦,觉得这才是我想要的生活。”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原经信委副主任王某的忏悔。像王某这样眼馋收不住腿的干部不是个例,他们看到老板吃大餐、喝好酒心向往之、艳羡不已,将老板的消费习惯、物质条件作为参照标准,认为“有滋有味”的生活才不负此生。失衡的心态也往往使他们逐步从浅“尝”辄止演变为躬身入“局”,在花天酒地的享乐中无法自拔。

  部分干部心馋缺少定力,面对别有用心的饭局之约,内心也有过挣扎,一开始还“一口回绝”,后来就“半推半就”,最终难抵诱惑“满口答应”,屡屡赴约、步步妥协,以“老熟人请客不能驳了面子”等为借口自欺欺人。还有的干部口是心非,人前装腔作势说“不去”,背后却盘算“是否安全”,只要听说饭局不是公款买单、地点又隐秘,就放心大胆吃、敞开肚子喝。

  党员干部贪杯嗜酒的爱好,表面看是嘴馋、眼馋,实质是享乐主义、奢靡之风作怪。当他们沉迷于各类饭局之时,已经为自己埋下了违纪违法的种子,也将自己置于被设局者“围猎”的险境。

  现象二拉帮结派的局,借此拉近关系

  饭局、酒局被不少干部视作交际场,借着吃吃喝喝拉关系、套近乎,培养感情、建立圈子,实则是拉帮结派、结党营私。

  有的干部尊崇“饭局社交”,认为聚会吃饭才有人脉,他们把“吃顿便饭”作为拓展个人社交圈、朋友圈的重要途径,热衷于组织、参与同学会、老乡会、战友会,借着吃吃喝喝把“生人”变成“熟人”。“涉黑涉恶组织成员的一些人,只因参加了我在场的一个饭局,便号称和我关系很好。”江西省庐山市委原副书记周某悔不当初,就因为参加饭局,他被涉黑组织搭上了关系。

  有的干部信奉“吃饭开道,喝酒提速”,觉得在饭局上光吃饭不喝酒总归“差点意思”,只有又吃又喝才能产生感情。他们将传统酒文化中的敬酒异化成试探与征服,号称“醉过知酒浓”“酒后吐真言”,以喝酒多少来判断对方对自己的服从度,以酒量高低来识别对方对自己的忠诚度。围猎者也深谙这些干部的心理,将吃吃喝喝作为增进感情、维系关系的长线投资,拎得清地安排一条龙式的陪吃陪喝,用酩酊大醉博得信任。

  云南省文山市原副市长杨某某有一个名为“逍遥”的微信群,群里谈论的都是吃喝玩乐之事,每天都有老板排长队请他吃饭喝酒。在这样的干部看来,桌上的菜价、酒价体现的是自己的身价,只有大吃大喝才成哥们儿。他们在大快朵颐之时和商人老板认干亲、拜把子,把对方的吹捧、奉承当作真心,全然没有了党员干部的样子。

  借着酒局、饭局搞“小圈子”收买人心、暗通款曲,推杯换盏之间消弭了正常的人际交往界限,打造出沆瀣一气、朋比为奸、一荣俱荣的利益共同体,不仅会诱发各种腐败问题,还会给一个地区的政治生态带来不良的连锁反应。

现象三权力寻租的局,寻求利益输送

  所谓“酒杯一端,原则放宽”,一些饭局背后隐藏的是谋事、谋利、谋权的影子。

  请客者之所以奉被请者为“座上宾”,无非是请人饭局好张口,谋求办事寻方便。有的老板把“酒桌办事”奉为金科玉律,认为“酒瓶子连着印把子”,即使通过正常流程就可以办的事项,也要拿到酒桌上你来我往。也有干部主动组织饭局宴请老板,为的是在酒酣耳热之际暗示老板“带一带儿子”“照顾下家人生意”,借酒劲说出平时不方便说出口的话。尤需注意的是,一些地方借换届选举之机,通过宴请党员、群众等,搞拉票、串联、助选等非组织活动。

  有时候请客者不方便出面,于是就由其他人充当中间人,这些人也热衷于牵线搭桥,组织饭局好伸手,以备将来不时之需。他们介绍老板和领导干部认识,既能在领导面前博得好感,还能在老板面前混个脸熟,可谓一举两得。像政治掮客苏洪波就曾借用一幢别墅作为集会点,组织大大小小的饭局,对云南的干部人事安排进行布局,结成官商圈子。

  饭局中的陪客也不是白吃饭,实则参与饭局好处多。一方面可以在私密的饭局中探听到内幕消息,从中获利。如某公司董事胡某就曾在饭局上向两名老同学透露了某股票的利好消息,两人不仅自行买入,还接二连三地向亲友“安利”这只股票,导致内幕消息不断泄露。另一方面,他们相信“六人定律”,即两个陌生人之间可以通过六个人来建立联系,通过饭局拓宽自己的人际关系,为以后办事行方便。

  这类饭局聚不为情而为利,是通过吃喝进一步巩固利益关系,各取所需。酒喝到兴起时,原则让了步、规矩抛一边,正常办理变成吃喝办事,混淆了政商之间“亲”“清”边界,影响了职务行为公平公正,损害的是党和政府的公信力。

  现象四显示地位的局,赢得别人认可

  对于一些领导干部来说,频繁出入饭局,实际上并不仅仅满足食欲,而是满足心理,重要的是显摆面子,享受被大家“尊重”的感觉。

  有的干部错误地认为有人请吃饭,是看得起自己,能够凸显出自身的地位和在某个领域的话语权。而老板也认为领导出席才有派,是给了自己面子。某派出所原所长高某在职期间,多次违规接受管理服务对象的宴请,并在案件查处中徇私枉法,最终受到开除党籍、开除公职处分。他在忏悔书里坦言:“我之前认为天天有人请吃饭是有地位、有面子、走得近的表现,同事、管理服务对象组的酒局,我都来者不拒,还美其名曰了解社情民意。”

  另有一类干部,追求的是享受奢靡权力的快感,认为别人捧场才有面。如福建省厦门市思明区科技和信息化局原局长叶某某组织了一个喝酒圈,圈内是长期和他私交甚密的管理服务对象。“在我那酒肉朋友圈,有人叫我‘老大’,听起来觉得顺耳,爽!”全然沉浸于被捧在高位的幻觉中。为了迎合这种领导,有的地方还会组织多人在饭局上溜须拍马,绞尽脑汁说客套话,费尽心思讲敬酒词,让领导享受众星捧月的尊贵感。“有的干部一端起酒杯就能讲个三点、五点,光是欢迎、感谢、请多关照三层意思都能给你整出几个排比句,一看就是长期混迹酒局。”一位基层干部吐槽。

  还有的干部认为在饭局上奢靡铺张才尽兴,只有给足宾客面子,才能让领导有面子,这种观念在招商引资、引才等活动中尤为明显。为了场上的“面子”和头上的“帽子”,不仅菜品花样升级,普通菜肴换成海参、鱼翅、鲍鱼等,还宁愿剩菜也不少菜,致使盛宴变“剩宴”。更有甚者,在公务接待中违规饮酒,低档酒类喝得理直气壮,高档名酒轮番上阵,有的为了避人耳目,用矿泉水瓶装上茅台、五粮液等改头换面后带到饭店、摆上酒桌。

  这类饭局的目的是通过饭与酒的助兴,投其所好地把对方伺候好,满足其虚荣心,饭局上高兴了,后续的事情自然就好办了。党员干部长期浸淫在这样的饭局里,将助长特权意识,影响党和政府的形象。

图片1.png

  高压禁令之下,缘何禁而未绝

  近年来,党中央在纠治“四风”上持续发力,各级纪检监察机关查处违规吃喝问题的力度越来越大。如此高压态势之下,为何仍有一些党员干部“吃心不改”,频频光顾饭局?

  一则是扭曲历史文化使然。“好吃”干部拿“食文化”和“酒文化”为借口,谈项目、迎检查、办公事等都放到了酒桌上,觥筹交错之中你来我往,这不过是给自己的贪吃享乐披上中华传统文化的外衣,实际上哪里真正理解文化的内涵?这些人“喝的是酒,喷的是口水,讲的是关系,办的是事情”,希望借酒来增深感情,把不可能的事情变得水到渠成。

  不良社会风气是造成饭局肆意横行的一大原因。有的认为吃点喝点是人之常情,无酒不成席,大家都是这么做的,法不责众。某些地方跑项目、要资金还要靠吃饭喝酒,饭局甚至成为衡量干部地位和能力的重要标志,如果没有饭局,反而会被贴上“不合群”的标签。还有的认为礼尚往来、社会通行,把饭局当成是一种互惠互利的投资,今天好好招待人家,日后见面求人办事更方便,提拔重用更有希望。

  权钱交易需求导致违规吃喝的局异常顽固。从近年查处的违纪违法案例来看,很多党员干部贪污受贿,走上违法犯罪道路,往往是从和行贿者吃喝玩乐开始的。商人老板请党员干部吃饭,是以饭局为诱饵来达到“围猎”目的,使党员干部为其牟取不法利益服务。而党员干部则在与行贿者的推杯换盏中,把围猎者当成朋友,把市场经济商品交换原则带进党内,把权钱交易异化为朋友情谊,一步步放松警惕、失去底线。

  侥幸心理作祟也是导致违规吃喝的局屡禁不绝的重要原因。饭局转入地下以为“发现不了”,报销单据伪装得更巧妙以为“核查不了”,不吃公款改吃老板以为“查证不了”——三招下来,有的干部自作聪明地认为“吃喝风”穿上了隐身衣,只要“嘴巴一抹,了无痕迹”,就能逃避纪检监察机关的查处。还有的受到了“心理绑架”的裹挟,碍于朋友、老乡的情面聚了不该聚的餐,实则是难过“友情关”,更轻信熟人朋友不会出卖自己,觉得偶尔吃一顿被查风险不大。

  久久为功纠治“吃喝风”,避免“腐从口入”

  违规吃喝是最容易发生、最容易败坏党的形象、最容易带坏党风社风民风的典型问题之一,必须横下一条心,坚定不移狠抓下去。

  管住吃请的人。吃人的嘴短,拿人的手软。很多可怕的贪婪,都是以吃喝作为开场白的。只有从源头管住贪吃的嘴,才能扼住贪腐潜意识萌发的咽喉。找出“重点人”,有的放矢、集中精力,把“危险的人”盯住,比如手中有权的干部、管钱管物的干部、热衷吃喝的干部。盯紧“重要节点”,违规吃喝在节假日、婚丧嫁娶日、个人喜庆日易发多发,一些党员干部容易产生趁机出去放松的念头,要紧盯重要时间节点抓好监督检查,持续正风肃纪。当前正值换届的当口,更要紧盯干部借当选、提拔之机搞“欢送宴”“欢迎宴”、喝“庆功酒”“饯行酒”。管起“八小时之外”,让党员干部在民主生活会上就业余生活、社交、娱乐等情况进行自我剖析,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常敲“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的思想警钟,防止误入饭局陷阱。领导干部违纪违法往往由在外就餐诱发,建议积极倡导领导干部多在家、在食堂就餐,压减或杜绝外出参加非必要宴请。

  约束请吃的人。所谓“一个巴掌拍不响”,有人想吃,也得有人请吃。破除违规吃喝的局,要在管住领导干部的同时,也管住大摆“鸿门宴”的商人老板。细化交往规范,积极构建亲清新型政商关系,列出政商交往的正面清单和负面清单,让领导干部和企业家明明白白把握交往尺度。惩戒触碰红线,完善不廉洁企业及其负责人“黑名单”制度,对以“请吃”公关、设局摆宴的企业采取“初犯警告、再犯严重警告、累犯纳入‘黑名单’”,在规定期限内实行行业禁入。优化政务服务,主动关心、及时回应企业的合理诉求,切实为企业发展排忧解难、添薪续力,改变“项目只有在酒局饭桌上才能拍板”的印象。

  挖出陪吃的人。陪吃的人是饭局上的“配角”,自以为躲在角落无人注意,但实际上也是权钱交易腐败链条的关键一环,必须严惩严治。既抓“主角”也揪“配角”,坚持“参加吃喝的人一律查清”,让党员干部深刻认识到违规吃喝没有“主”“配”之分,主动摈弃“随大流作陪责任不大”的心态。既处分“主角”也不放过“配角”,保持执纪执法力度,对违规违纪参与饭局的陪吃者,发现一个查处一个。同时,要深化运用党纪政务处分、组织处理或组织调整等方式,既把“主角”打痛也让“配角”知痛生畏。

  严打组局的人。组局者是饭局的纽带,是始作俑者,必须同样作为查处重点。执纪要严,与吃请者“同罪”,对频繁牵头组局的人依规依纪、从严从快惩处,提高其违纪成本,形成强有力的震慑。对于通过组局行贿获取的经济利益、职务晋升、资格资质、荣誉奖励,要依纪依法予以没收、追缴、取消等处理,让其付出高昂代价。挖掘要深,与吃请者“同查”,对每一起违规吃喝的案件,都要循案深挖,追查牵头组局的人。而组局的人所牵涉的往往是更多的利益勾连群体,一旦抓住这个“牵头人”可能会“拔出萝卜带出泥”,因此要再深查一层,揪出潜藏的“局中人”。通报要广,与吃请者“同绑”,对违规吃喝问题点名道姓通报时,也绝不落下组局的人,要将其一起曝光、一起“上榜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