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科技工作总结及2020年科技工作重点
2019年以来,省科技厅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广东重要讲话和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把创新工作聚焦到全省“1+1+9”工作部署上,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全面推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强省建设,2019年全省研发经费支出约300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近2.8%,区域创新综合能力保持全国第一,有效发明专利量、PCT国际专利申请量稳居全国首位,获国家科学技术奖50项、中国专利金奖9项,科技创新工作成效显著。
一、2019年主要工作情况
(一)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扎实推进。率先开展“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等政策探索,率先支持港澳机构牵头申报我省财政科技计划项目,全省实现财政资金过境拨付港澳项目总额累计超亿元。开展“钱过境、人往来、税平衡”等政策创新,推动重大科学基础设施、实验动物平台、科普基地向港澳开放,启动建设首批10家粤港澳联合实验室,依托50多个面向港澳的科技企业孵化器支持港澳青年来粤创新创业。率先制定了全省相对统一的境外高端人才认定标准指引。大力推进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布局建设一批高新区、科学城、高水平研究院、新型研发机构等高端创新载体。全方位加强国际和区域科技创新合作,积极主动融入全球科技创新网络,积极与创新型国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合作共建国际科技合作基地、创新中心等平台,与加拿大、英国、荷兰、奥地利、以色列等国家的合作伙伴设立重点合作研发联合资助计划。
(二)原始创新能力稳步提升。组建完成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委员会,健全专业化管理机制,稳定支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体系紧密衔接。面向世界科技前沿,聚焦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关键领域和广东优势特色产业的重大科学问题,启动实施首批13个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重大项目。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签署新一轮合作协议,双方5年内共投入8亿元开展有区域特色的基础研究。2019年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256项,金额23.19亿元;省科技厅联合广州、深圳、佛山、东莞,共同出资2.4亿元设立省市联合基金,首次获得广东龙头企业每年捐赠1000万元设立温氏联合基金,我省初步构建起国家联合基金、省重大项目、省内联合基金、省杰青与面上项目四大板块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资助体系,形成了从10万元到上亿元的基础研究“金字塔”支持格局。2019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中,广东牵头或参与完成的成果共有3项,同时还有3项牵头或参与的成果入选中国生命科学十大进展、3项牵头或参与的成果入选中国农业科学重大进展,取得历史性突破。
(三)大力推进高端创新平台建设。按照“一室一策”“核心+网络”等新模式启动组建第三批3家省实验室,全省10家省实验室布局基本完成,为争取国家实验室在粤布局奠定先手并打下良好基础。出台首个省实验室建设管理的规范性文件,通过“放管服”和去行政化改革,赋予省实验室自立项目视同省科技计划项目、正高职称评审权、进口科研设备备案制采购、社会化用人模式和市场化薪酬等多项自主权限。加速推进高水平创新研究院建设,引进国家纳米科学中心、中科院空天信息研究院、中科院微电子所、北京协同创新研究院等17家国家级大院大所在我省落地建设高水平创新研究院,推动了一批国家重大项目在我省布局实施,为加快构建高质量发展动力系统发挥了积极作用。
(四)核心技术攻关取得重大进展。围绕产业发展“卡脖子”技术,以不惜血本久久为功之势推进实施九大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采取竞争申报、定向委托、揭榜制等多种形式面向全国组织,在量子通信领域成功布局四批“先手棋”项目。充分发挥我省在移动通信领域优势,主动承接国家重大战略任务,与科技部联动推进实施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宽带通信和新型网络”重点专项,我省承担了一半的科研攻关和应用示范任务,合作构建“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共同出资、社会资本和企业跟进投入”的多元出资模式,带动社会资本投入超过100亿元,不断完善部省协同推进国家重点研发计划的决策管理和组织实施工作机制。通过接续支持、联合支持、补齐支持、补充支持等方式,联动中央、省、市财政资金大力支持国家布局且可落地广东的重大科技项目。
(五)高新技术企业和高新区高质量发展。牢牢扭住高新技术企业这个“牛鼻子”,充分发挥企业创新主体作用,支持创新型企业提升自主研发能力,推动国家级高新区地市全覆盖,引导全省科技孵化载体向国际化、专业化、生态化发展。截至2019年底,全省高企超5万家,孵化器、众创空间各近千家,在孵企业超3.1万家,数量居全国首位,为近60万青年人员提供创业就业平台和机会。成功创建国家柔性及印刷显示创新中心,新建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超700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建立研发机构比例达40%。推动以省政府名义出台《关于促进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广东省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管理办法》,通过制度创新、技术提升、产业发展等多项举措推动高新区焕发新一轮创新发展活力,深圳高新区连续3年保持全国第2位,广州高新区排名跃升至第7位,全省近2/3高新区排名实现上升。推进生物医药产业、环保产业、海洋产业、现代种业和精准农业健康发展,在交通、水安全、疾病防控等19个领域布局建设省协同创新中心。
(六)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以省政府一号文出台“科创12条”。修订《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等地方性法规规章,在立法层面对产权激励、科研伦理进行规范。全面实施人才“优粤卡”政策、外国人来华工作许可制度和外国人才签证制度,在粤工作外国人才总量和外国高端人才数量均约占全国总量1/5。通过参与组织高交会、海交会、人工智能大会等系列高端交流活动,大力将国际高端资源“引进来”,推动我省企业和科研机构“走出去”。深化“放管服”改革,实施省科技专项管理体制改革,落实“大专项+任务清单”,下放科技项目管理权限,建立健全符合创新规律的科研管理监督评价体系。出台“三评”改革实施方案,改革成效得到中央改革办督察组充分肯定。推动科技、金融、产业融合,积极开展普惠性科技金融试点。启动省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研究。
二、2020年工作重点
2020年全省科技工作总体思路是: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落实省委十二届九次全会部署,坚定信心决心、牢记初心使命、主动担当作为,坚持做好新冠疫情抗击和业务工作推进两不误、两促进,坚持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突出广东特色相结合,按照“1+1+9”工作部署,围绕“双区驱动”“双城联动”“一核一带一区”总体布局,结合省委巡视整改系统谋划各项重点任务,加快完善科技创新治理体系,优化创新创业环境,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及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培育壮大经济发展新动能,保障社会民生安全,全力推动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和科技创新强省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重点任务包括:
(一)坚决抓住科技创新这个牛鼻子。主动融入国家创新发展大局,在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国家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军民融合协调创新平台等方面积极承接国家布局,引进国家重大科技成果在广东转移转化,打造一批世界级领先企业和产业,实现广东科技创新走在全国前列,主动迎接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
(二)携手港澳打造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紧密团结港澳,推动粤港澳创新规则对接、资源共享,促进广东制造业与港澳现代服务业融合发展,吸引更多港澳科技人才和青年人才来粤创新创业。全力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以同样力度支持广州实现老城市新活力和“四个出新出彩”,构建更高水平的开放创新体系,引领全省“一核一带一区”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积极做好创新驱动顶层谋划设计。深化科技体制机制改革,完善创新治理体系,以市场为主体配置创新资源,加快探索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新型举国体制。加强对接国家发展战略,谋划全省未来科技发展规划。持续优化创新政策环境,在生物医药、科技金融、海洋经济和三评改革等方面出台一批更有力度的专项政策,加大科普宣传力度。
(四)不断为新经济发展注入新动能。支持梅州、揭阳、云浮等地市高新区升级为国家高新区,认定布局一批新的省级高新区、农业科技园,加快大学科技园和孵化器建设,培育孵化更多新兴高技术企业。大力发展创新链产业链融合,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继续狠抓核心技术攻关不放松,在5G、4K/8K、数字经济、海洋经济、无人驾驶等领域培育新动力新引擎。
(五)持续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持续开展“科创12条”、《广东省自主创新促进条例》的宣传贯彻工作。进一步落实“放管服”改革,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管理,完善科研机构评估制度。围绕科技信贷、科技创业投资和科技资本市场等,扩大普惠性科技金融政策覆盖面。重视科普教育和科技宣传,加强与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合作。
(六)坚定不移加强党的领导和党的建设。坚定不移以政治建设为统领,严明党的政治纪律和政治规矩。落实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全面开展模范机关创建活动。从严贯彻《关于新形势下党内政治生活若干准则》,强化领导干部领学带学督学,认真执行双重组织生活制度。持之以恒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恪守机关工作人员 “十不准”。全面加快高素质专业化年轻干部队伍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