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省政协十二届二次会议第20190234号提案答复的函

时间 : 2019-06-05 14:11:53 来源 : 本网 【字体: 【打印】

张晗委员:

  您提出的《关于抢抓粤港澳大湾区战略机遇,汇聚顶尖创新资源,攻克“卡脖子”难题的提案》(第20190234号)提案收悉。经综合省教育厅、省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单位意见,现将办理结果答复如下:

  一、加强核心技术攻关,深入实施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

  为加快解决习近平总书记在两院大会提出的我国“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的问题,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三届全国人大广东代表团提出的“四个走在前列”的指示,在省委、省政府的统筹部署下,我省深入实施广东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采用主动组织、对接国家、“揭榜”制、并行资助等方式,面向经济、社会、产业、区域发展重大需求,围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绿色低碳、生物医药、数字经济、新材料、海洋经济、现代种业与精准农业、现代工程技术等前沿战略领域,组织实施一批关键核心技术攻关项目,力争突破一批核心技术、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取得一批产业带动性强、技术自主可控的重大原创性科技成果,扭转我省产业“缺芯少核”的不利局面。截止20194月,我省已成功组织两批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项目,在激光与增材制造、量子科学与工程、新一代通信与网络、脑科学与类脑研究、新一代人工智能、现代种业、第三代半导体材料与器件等重大领域开展核心攻关。

  二、强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增强原始创新能力

  近年来,我省高度重视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在全国率先出台《关于加强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的若干意见》,通过设立专项基金强化基础研究投入、成立基金委员会完善专业化管理队伍、加大国家联合基金投入聚力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措施,持续强化全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工作。同时,我省还借鉴国内外的先进做法,对基金项目的管理进行了适当的调整优化。对标国际最优最强最先进,鼓励国际、国内、粤港澳一流团队的合作;突出人才培养导向,强化老中青结合的团队建设;简化项目申报类别,面向港澳机构开放;鼓励基础原创研究,适当放宽年龄限制;深化放管服改革,探索经费“包干制”和稳定性支持机制等。

  为进一步强化基础研究,加快前瞻性基础研究、引领性原创成果的重大突破,在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和全面部署下,目前,我省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基金项目已初步建立起从重大项目、国家联合基金到省内联合基金、省自然科学基金等较为完善的基金资助体系,形成了从十万元到上亿元的系列化支持格局。

  三、加强粤港澳三地联动,助力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建设

  (一) 加强粤港澳人才就业与教育合作。

  根据中央相关部署要求,我省紧紧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有利契机,努力推动开展内地与港澳制度性合作,在人才引进、人事管理、创业就业、人力资源服务、职业技能鉴定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或开设“绿色通道”,鼓励港澳居民在内地就业创业,为港澳青年来内地就业创业提供便利,探索粤港澳职业资格互认。

  同时,我省高校积极加强与港澳高校的科技和教育合作,鼓励和支持高校招收培养港澳学生,形成了“招收学校数量多、招生途径种类全,招收学生规模大”的特点。2018年,我省新增可招收港澳学生的高校4所,总数达54所;可免试招收香港学生的高校新增1所,总数达22所,占全国同类学校总数的1/5强。2018年,广东省高校在读的港澳学生超过1万人。

  (二) 推动区域科技交流与创新合作。

  一是组织实施粤港联合资助计划。自2014年实施“粤港科技创新联合资助计划”以来,粤港联合资助计划共支持项目151个,我省支持总金额达到1.63亿元。2018年度粤港双方拟联合资助11个合作研发项目,粤方资助金额共人民币1100万元。二是打造粤港澳创新创业平台。截至2018年底,全省拥有广州粤港澳(国际)青年创新工场、澳门青年横琴创业谷、前海深港青年梦工场等面向港澳的创新创业平台50多个。持续组织实施中国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2018年参赛企业总数达到283家,较上届增长110%,港澳台赛已经成为吸引港澳台青年来粤创业的助推器。三是加强与创新型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科技合作。以联合开展科技研发项目、共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中心)、技术转移中心、联合产业化基地、特色科技园区等平台载体为主要手段,积极推进与创新型国家和“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科技创新合作。组织实施双边科研项目联合资助计划,2018年度与英国创新署、荷兰国家基金委、奥地利研究促进署等重点国别机构共同立项资助14个产业研发合作项目。

  (三) 推动大湾区创新资源自由流动和共享。

  一是向港澳开放我省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立国家超算广州中心南沙分中心、珠海分中心,分别开通与香港科技园和澳门间的网络专线,目前服务港澳地区用户近200家,在材料化学、生物医药、工程机械仿真计算等诸多领域取得了一系列优秀的科技创新成果。二是推进科学仪器设备和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建成广东省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粤科汇),汇聚了全省大型科学仪器8354台(套),已向香港大学、澳门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香港科技大学等多所港澳高校、科研院所提供科研仪器设施共享服务。建立新型科技信息资源服务体系,共享国际国内科技信息资源,年实现信息浏览量超300万人次,为大湾区内创新主体提供信息服务,目前已经为香港医疗及保健器材行业协会、香港科技大学霍英东研究院等多家机构提供专利查询、国际查新等科技信息咨询服务。

  四、加强高端人才引进,强化核心技术攻关人才支撑

  一是大力实施“珠江人才计划”,着力引进及培育一批国际一流人才团队。2009年起,我省启动实施“珠江人才计划”,大力引进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和团队。截止2018年底,广东省引进七批次共194个海内外优秀团队, 资助省财政资金45.41亿元;培育首批22个本土创新科研团队,资助省财政资金2.175亿元;引进六批次123名领军人才,资助省财政资金7.38亿元;首批高层次人才认定项目入选240人,包括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5人、青年拔尖人才193人、海外来粤短期工作专家29人等,累计资助省财政资金7562.3万元,为我省推动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智力支撑。

  二是大力实施“广东特支计划”,着力构建人才培养体系。截至2018年底,我省已累计资助“广东特支计划”四批次120名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12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以及353名科技创新青年拔尖人才,省财政资助每名领军人才入选者(包括创新领军人才及创业领军人才)80万元(2017年起改为生活补贴),资助每名青年拔尖人才入选者30万元(2017年入选者资助50万元生活补贴),累计投入省财政资金达2.972亿元。

  五、下一步工作计划

  我省将继续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以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为契机,发挥创新是第一动力作用,着力提升关键共性技术、前沿引领技术、颠覆性技术供给能力,努力实现关键核心技术自主可控,着力补齐原始创新不足的短板。

  一是继续推进省重点领域研发计划组织实施。根据海关进口数据,精准分析主导产业、骨干企业进行大宗国际采购的核心零部件、关键设备,高校院所、大型实验室购买的高附加值进口仪器设备等,进一步梳理需要攻克的关键零部件和重大装备。完善以主动组织、对接国家、“揭榜”制、并行资助等为主的组织方式,加强现有项目的管理,同步组织下一批高质量核心攻关项目。

  二是进一步强化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突出目标导向与交叉融合,在生命科学、信息科学、材料科学、资源环境、海洋科学、人口健康、工程科学、数理与交叉前沿八大领域,针对制约我省重点产业领域及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需求,依托重点机构和团队,强化基础前沿研究,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实施一批水平高、质量好、集成度大的基础研究重大项目,配套支持以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为主要任务的国家实验室、大科学装置、国家重点实验室、国家技术创新中心等重大平台与基地建设。

  三是围绕粤港澳大湾区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深化粤港澳就业与人才培养。探索有利于人才、资本、信息、技术等创新要素跨境流动和区域融通的政策举措。积极推动和支持粤港澳三地高校开展博士、硕士研究生联合培养,促进三地高校在本科层次的专业认证、学分互认、学位互授、课程共建共享等方面深化合作;探索建立粤港澳三地专技人才职称评审协商机制,同时,有针对性地开展面向港澳居民的就业创业、社会保险、职业资格互认等政策宣传,努力推进有关政策落实落地。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和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

                                省科技厅

                            201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