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260号建议答复的函
粤科函区字〔2021〕709号
周楚良代表:您提出的《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促进中小企业健康发展的建议》(第1260号)收悉,经综合省工业和信息化厅、省市场监管局等单位意见,现答复如下:
您的建议聚焦中小企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问题,分析了目前科技成果转化机制与企业研发开发不相适应的问题,提出了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供给、增加中小企业创新所需要的要素供给方式、培植最有利于成果转化服务中小企业发展的创新土壤、推动形成技术转移机构合理成长路径等建议。我们认为这些建议对推动中小企业依靠科技创新、形成良性发展的局面具有较强指导作用。近年来,我省积极围绕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通过完善法规、政策体系,优化科技业务管理,提升科技服务能力等方式推进我省科技支撑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工作,为建设科技创新强省提供助力。
一、我省民营科技企业总体情况
近年来,我省通过开展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科技型中小企业入库评价、技术先进型服务企业认定工作,我省科技型企业队伍不断壮大。2020年,全省(含深圳)高新技术企业认定评审通过企业20260家,存量高新技术企业达53788家,同比增长约5%,全省入库科技型中小企业37029家,比2019年增加29.4%,占全国的18.6%,其中民营企业占比约占九成(不含国有、集体、外商投资和港澳台资企业),民营企业在推动全省经济高质量发展中发挥着关键支撑作用。一是高新技术企业规模不断壮大。收入上亿企业达到9980家,同比增长11.8%,占高新技术企业群体的18.7%,同比增长4.6%。高新技术企业吸纳就业人口708万人,同比增长7.6%。二是高新技术企业经营效益持续向好。全省高新技术企业营业收入达到9.2万亿元,同比增长10.9%,户均增长3.84%;净利润6882.2亿元,同比增长21.3%,户均增长13.6%。三是高新技术企业支撑国内国际双循环作用进一步增强。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工业总产值达到7.3万亿元,同比增长11.9%,户均增长4.8%;出口总额突破1.7万亿元,同比增长13.1%,户均增长5.8%。四是高新技术企业涵养税源作用进一步凸显。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实际上缴税费总额超过3491.6亿元,同比增长9.3%,户均增长2.3%。五是高新技术企业减税降费成效显著。全省高新技术企业实际减免税额1174亿元,同比增长19.3%,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政策减免所得税484.3亿元,同比增长10.9%,户均增长3.8%。
二、关于代表提出促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 在加强大中小企业融通的创新供给方面。
一是加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培育,推动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近年来,我省通过出台遴选办法、实施梯度培育、加大财政及融资支持力度、举办新品发布会等多种措施,大力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道路。这些专精特新企业大多数创新能力强,成长性好,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在关键领域“补短板”,部分主导产品填补了国内外空白,能与重点行业龙头企业协同创新融通发展,对支撑我省产业链补链延链固链、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性和竞争力起到了举足轻重重要作用。2019~2020年141家企业入选工业和信息化部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数量居于全国第二。
二是推动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加强产业链协同创新。以“企业法人+联盟”的形式,整合行业产业链骨干企业、高校、科研机构,在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新材料、生物医药、新能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建设28家省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制造业创新中心开展能力建设、技术研发、协同创新,催生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特别是在战略性支柱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的关键核心知识产权。其中2家制造业创新中心获批组建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分别是国家印刷及柔性显示创新中心和国家高性能医疗器械创新中心。
三是推动孵化载体提质增效。2020年,在科技部指导下,我省继续举办创新创业大赛、港澳台赛、创新挑战赛和华炬杯粤东西北赛等,动员15个地市举办市级赛事,带动4825家企业创新创业,组织创新创业活动341场次,引导507家创业投资机构参与创新创业活动,促成企业意向融资金额超过10亿元,促进大中小企业融通发展和金融支持科技创新。2017年以来成功举办四届“创客广东”创业创新大赛,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营造良好氛围。其中2020年大赛共吸引粤港澳台等地3313个优秀团队和企业项目参赛,5个项目入选“创客中国”大赛200强。2017年以来前50强共200个项目中,有166个项目在我省实现产业落地和成果转化。
(二) 关于增加中小企业创新所需要的要素供给方式方面。
一是完善技术市场政策体系。2020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了《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意见》,提出要加快发展技术要素市场。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进一步完善我省要素市场,提高要素配置效率,我省正在研究制定《广东省关于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的实施意见》,其中围绕推进技术要素市场化配置,激发技术市场供给活力,拟从健全职务科技成果产权制度、完善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方式、培育发展技术转移机构和技术经理人、促进技术要素与资本要素融合发展、支持跨境科技创新合作等5个方面进行部署。
二是组织开展创新成果推广对接。依托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开展“智汇+智能制造技术众包平台”建设,搭建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线上推广平台和线下展示服务网点,组织开展工业创新成果推广对接活动,培育专业推广人员队伍。截至2021年3月,举办成果对接活动55场;智汇+智能制造技术众包平台已在广州、惠州、河源、佛山、肇庆等地布局建设线下示范点8个,涵盖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半导体、机器人及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累计实现企业入库7837家,成果入库23949件;成果对接数量达2211项。开展“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成果对接会”,共征集151项技术需求,遴选出83项国家基金优秀成果,吸引72位杰出科学家来粤开展成果对接,成功对接的有23项,有对接意向的达46项,会上实现成功签约项目6项。组织开展“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产业科技成果对接会”,完成中医药项目征集共55项,并全部录播发布,促成6项合作项目顺利签约。
三是加强各类技术交易(创新)平台建设。全省共建立深圳联合产权交易所股份有限公司和广州产权交易所广州技术产权交易中心2家技术(产权)交易机构,2020年共促成技术交易145项,成交金额为3.67亿元,服务企业124家。支持市场化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发展,培育建设广州知识产权交易中心、珠海横琴国际知识产权交易中心、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等三个政府支持的知识产权交易运营特色平台和综合性平台。目前,全省各类知识产权运营平台和服务机构达57家,其中国家专利运营试点企业15家。
四是积极推行企业科技特派员制度。启动实施“企业科技特派员专项”,采取揭榜制和经费包干制,探索“以企业技术需求为导向”的新模式。专项共吸引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工业和信息化部电子第五研究所、香港生产力促进局、香港浸会大学等300多家省内外优质特派员派出单位入驻,共吸引2000多名全球高端科研人才注册参与对接企业需求。通过“华转网”精准匹配,促成企业与特派员对接技术需求成功共500多项。积极组织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基层一线,先后组织4批次省级农村科技特派员重点派驻任务,发动省内77家单位,选派878个农村科技特派员团队,近2106人次深入农村基层精准对接,安排农村科技特派员项目906个,围绕当地产业和科技需求开展服务和创业,有效解决农业科技企业实际需求,有力推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和应用。
(三) 关于优化中小企业创新环境方面。
一是营造有利于中小民营企业发展的政策环境。2019年10月,省人大常委会第十三届四次会议审议通过了新修订的《广东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2021年3月,省促进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印发《广东省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实施意见》,在完善创业扶持制度、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机制、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制度四个方面,建立和健全具有广东特色的创新制度,为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支持提供常态化、长效化制度保障;2018年11月省两办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省有关部门出台60余项配套措施,15个地市出台配套文件,在企业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创新方面给予政策服务资源和经费等方面的重点支持,有力推动了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新修订出台的“民营经济新十条”,围绕促进产学研联合创新、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加强创新保护和扶持三个方面提出支持政策措施,为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二是健全有利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绩效考核评价体系。一方面改革科技项目评价体系。科技项目申报组织和立项评审过程中,将专利、软件著作权等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和科技成果转化绩效作为重要条件和打分依据。明确应用类科技项目承担者的知识产权管理和科技成果转化义务,并将其作为项目验收重要考核指标。同时,建立科技报告制度和科技成果信息系统,向社会公布科技项目实施情况以及科技成果和相关知识产权信息,提供科技成果信息查询、筛选等公益服务。另一方面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体系。省人社厅、省科技厅厅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改革科技人员职称评价的若干意见》,对科技人才评价体制、机制、对象、方式和领域等进行全方位改革创新,提出了11条操作性较强、含金量高的“干货”,如发明专利可替代论文要求、标准制定纳入职称评价指标等,多项措施为国内首创。
三是积极推动省级创新券模式改革。依托“华转网”综合型服务平台,实现科技创新券在支付环节直接抵扣,解决了国内创新券普遍存在的“手续繁琐、兑付周期长、兑付率不高”等问题,广东创新券改革纳入国务院第三批改革推广清单,大大激发了企业的科技创新活动。累计共320家省内外优质服务机构入驻创新券平台,超过3600件科技服务商品上架销售,注册的科技型中小企业3113家,已发放创新券金额4800万元,促成企业与服务机构签订服务合同金额累计超过1.88亿元,累计受惠企业873家(含创业者28家)。
(四) 关于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方面。
一是构建全省技术市场服务体系。全省技术市场服务体系主要由国家技术转移机构、技术合同认定登记机构、科技成果登记机构、生产力促进中心、科技金融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技术交易服务平台等组成,目前,已初步形成了较为全面的技术市场全链条服务体系。截至2020年,全省共有83家登记点,进一步便利了技术交易双方开展技术合同认定登记。共有22家科技成果登记机构,142家生产力促进中心,1036家科技企业孵化器,986家众创空间,数量均居全国前列。全省技术市场服务体系的建设为加速广东科技创新与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发挥了重要作用。
二是支持专业化技术转移服务机构建设。重点推进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和国家技术转移南方中心建设,培育技术产权交易服务枢纽型平台。目前华南技术转移中心自主研发的“华转网”线上服务平台率先开启科技服务“电商”时代,搭建了项目、需求、人才和服务商四大专业数据库,整合集聚科技成果等创新要素5万余项。在省内高校、科研院所培育建设一批运营机制灵活、专业人才集聚、服务能力突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目前,中山大学、华南理工大学、华南农业大学等相继建立了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佛山市建设的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亦初见成效。支持民营中介服务机构发展,一大批民营化、市场化、网络化的知识产权运营机构在广东纷纷涌现并加速崛起,涌现集聚了高航网、博士科技等市场化专业化的技术技术转移服务机构。截止2020年底,全省共有国家技术转移机构31家,数量居全国第3位,除深圳市11家外,从业人员3822人,全年促成技术转移项目20090项,促成金额为27.03亿元。
三是培育一批创业创新示范基地载体。截至目前共认定175个省级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鼓励和推动中小微企业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创建18个国家级、111个省级小微双创示范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创新服务和场所。2020年成功推荐韶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大中小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积极推进广州、汕尾特色载体建设,惠州、中山载体已完成验收,惠州被国家评为优秀等级。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大力支持中小企业加快技术创新。完善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顶层设计,打造我省创新型企业发展区域政策比较优势,持续营造全国领先的企业创新政策环境。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龙头企业、链主企业组建产学研创新联合体,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大中小企业融通创新。充分发挥民营科技型企业支撑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主体作用,推动实施生物医药与健康、半导体及集成电路、精密仪器设备、前沿新材料、区块链与量子信息、激光与增材制造等产业集群行动计划,全力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世界先进产业集群。持续实施高新技术企业树标提质行动,壮大产业链核心企业,培育未来型企业。继续有序推进省级高新区布局,加快推进国家高新区地市全覆盖,集聚培育高水平科技企业,着力在高新区打造国际一流的产业发展生态和创新创业生态。布局一批大学科技园、专业化和特色科技企业孵化载体、留学人员创业园。鼓励企业加大研发投入,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基础与应用基础研究。
二是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双创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积极推进广州、韶关、惠州、汕尾大中小企业融通型和中山专业资本集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建设,推动小微“双创”转型升级。认定不少于20家省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鼓励和引导基地积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服务活动,提高示范基地服务能力和孵化水平。举办2021年“创客广东”大赛。组织策划好2021年“创客中国”广东省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五届“创客广东”大赛,支持举办地市赛、专题赛及系列“创客广东·创新秀”活动,吸引不少于2000个项目参赛,做好获奖项目的落地跟踪辅导和成果转化,不断提升赛事知名度和影响力。
三是培育建设科技成果转化骨干机构。研究制定技术转移体系建设扶持政策,实施技术转移机构备案管理,重点培育一批专业化水平高、服务能力强的龙头骨干技术转移机构。支持华南技术转移中心建设成为国际化、综合型技术转移高端枢纽平台。支持高校、科研院所培育建设一批运营机制灵活、专业人才集聚、服务能力突出、具有较强影响力的专业化技术转移机构,如技术转移办公室、技术转移中心或机构、科技成果转化中心或机构等,推动科技成果与产业、企业需求有效对接。
四是加大支持专精特新企业高质量发展力度。综合运用民营经济及中小微企业发展等财政政策支持对“专精特新”企业的政府采购,推动“专精特新”企业登陆沪深交易所主板、创业板、科创板、新三板等资本市场,推进“专精特新贷”“产业集群贷”等政银合作专属融资服务,利用中博会等国内外知名平台加强企业及产品宣传推广,推进供应链融资、产业链协同创新等专项行动,鼓励大中小企业建立企业间协作共享机制。
五是继续推动知识产权运营体系建设。加快推进广州、深圳、东莞建设国家知识产权运营服务体系。培育专业化、市场化知识产权交易运营机构。健全运营交易规则,加强运营平台监管,规范运营交易行为。推进产业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设,引导市场主体通过运营管理实现知识产权价值最大化。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我们工作的关心支持,欢迎您继续对我们的工作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
省科技厅
2021年6月1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