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政务公开 > 建议提案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关于广东省十三届人大四次会议第1430号代表建议答复的函

时间 : 2021-06-10 14:35:58 来源 : 广东省科学技术厅 【字体: 【打印】

粤科函产字〔2021〕710号

李海军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支持鼓励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科技扶贫”中小民营企业五年行动的建议”收悉,经综合省教育厅、省工业与信息化厅、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的意见,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根据省委、省政府工作部署,我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全面贯彻落实国家关于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的法律法规,积极推进高校、科研院所与中小型企业的对接交流,大力推动高校、科研院所科技成果转化,全面提升高校、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同时,积极鼓励引导人才等创新资源向粤东西北地区和基层一线流动,为全面推进欠发达地区高质量发展提供人才保障和科技支撑。

  一、主要工作情况

  (一)政策制度保障。

  1.加快推进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

  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高校科研体制机制改革的实施意见》,并委托第三方机构对高校落实科研体制机制改革情况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持续推进改革。推动全省高校转变“唯论文”评价导向,结合实际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绩效考核评价机制,制定具体的考核办法。建立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技术开发及成果转化等科研业绩等效评价机制。

  2.建立健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激励机制。

  修订高等教育有关考核指标体系,将科研成果转化、产学研合作等设置二级指标进行考核,同时,将高校向企业转移技术成果数量及服务收入,纳入地市创新驱动发展的考核监测指标。制定出台《关于深化高等教育领域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改革的实施意见》,引导高校把专利创造和科技成果推广应用、产业化等指标作为科研人员职称评定、职务晋升、岗位聘任以及年度考核评价的重要依据,对在成果转化中做出重要贡献的人员予以优先考虑。

  3.出台中小民营企业扶持政策。

  一是印发《广东省关于健全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制度的实施意见》,在完善创业扶持制度、中小企业梯度培育机制、支持中小企业“专精特新”发展机制、中小企业创新支持制度四个方面,建立和健全具有广东特色的创新制度,为创新成果转化和创新支持提供常态化、长效化制度保障。二是印发《关于促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措施》,省有关部门出台60余项配套措施,15个地市出台配套文件,在企业创新成果转化、企业创新方面给予政策、经费等方面的支持,有利推动了民营企业创新发展。新修订出台的“民营经济新十条”,围绕促进产学研联合创新、加强企业梯度培育、加强创新保护和扶持三个方面提出支持政策措施,为助力中小企业创新发展提供支撑。

  (二)人才队伍建设。

  1.大力加强科技成果转化队伍建设。

  我省建立科技成果转化定期会商联动机制,加强高校科研创新相关政策、规划和改革措施的统筹协调和有效衔接。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推进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各项政策文件,指导高校加强科技成果转化机构和队伍建设。目前大部分本科高校成立科技成果转化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建立科技成果转化重大事项领导班子集体决策制度,设立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岗位,并制定了岗位聘用、绩效考核等管理办法。

  2.培育乡村振兴人才队伍,筑牢乡村振兴根基。

  一是优化实施“扬帆计划”。对粤东西北紧缺拔尖人才给予5~10年持续资助。二是强化乡村工匠认定培养。制定农业农村专业人才职称评价实施方案,增设农业正高级职称,努力实现职称评价全覆盖和零障碍。开发14个乡土人才专项职业能力考核规范和47个具有当地特色的乡土人才技能培训课程标准。三是鼓励引导青年人才到乡村发展。2020年全省拿出20959个事业单位空编招聘高校应届毕业生,其中粤东西北岗位10458个。全年“三支一扶”人员共招募3000名,招募总人数比2017年翻了一番。

  3.汇聚优质资源,推动人才上山下乡。

  一是围绕乡村振兴战略加大柔性引才力度,实施人才驿站项目建设。目前已在粤东西北等13个地级市建成282个人才驿站,延伸到企业、服务基地,与高校、企业深度合作,发挥引才积极作用。2020年各市人才驿站共组织人才活动1113场,柔性引才1693人,促成签约项目226项,合作初始金额超8亿元。二是建立健全专家服务基层长效机制,围绕各地重点产业需求,积极开展一系列人才服务基层活动。实行分专业、分梯队的人才精准邀约模式,点对点推动人才项目落地。近三年,累计举办海内外高层次人才地市行活动65场次,共邀请2000多名海内外院士等高层次人才与3340多家企事业单位进行接洽,现场达成人才项目合作意向800多项,累计合作资金逾200多亿元,有效助推成果转化落地和产业升级。三是以农村科技特派员为抓手,实施乡村振兴人才下乡行动,向粤东西北地区流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截至目前,已选派2153名农村科技特派员深入农村一线对接帮扶,切实解决“三农”发展的共性瓶颈问题。

  (三)平台载体建设。

  1.积极搭建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服务平台。

  为深化省部产学研合作,在教育部和省政府的指导下,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省科技厅、省教育厅、省工信厅和惠州市政府分别于2017年6月和2018年5月成功举办了两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通过展览展示、交易对接等活动,推动高校科技成果与我省产业需求深度融合,吸引高校优质创新资源在我省落地转化。同时,省教育厅与佛山市共建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组建技术经理人专业团队开展实地调研,摸清地方产业需求,以“管理中心+线上服务平台+转化基地”模式运营,每年组织开展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对接大会及系列活动、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路演大赛,设立高校科技成果转化百亿投资基金联盟,通过建立高校工作站、转化基地和联合研发平台,整合高校和各类创新资源,促成一大批高校科技成果落地转化。我省华南农业大学等4所高校获批为教育部高等学校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转移基地,广东工业大学、深圳大学等10所高校获批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试点高校。

  2.推进平台载体建设,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打造创业创新平台和载体。截至目前共认定175个省级民营企业(中小企业)创新产业化示范基地,鼓励和推动中小微企业创新成果转化应用;创建18个国家级、111个省级小微双创示范基地,为中小企业提供创业创新服务和场所。成功推荐韶关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为国家大中小融通型创新创业特色载体,积极推进广州、汕尾特色载体建设,惠州、中山载体已完成验收,惠州被国家评为优秀等级。二是2017年以来成功举办四届“创客广东”创业创新大赛。其中2020年大赛共吸引粤港澳台等地3313个优秀团队和企业项目参赛,5个项目入选“创客中国”大赛200强。2017年以来前50强共200个项目中,有166个项目在我省实现产业落地和成果转化。

  3.加强工业创新成果平台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一是推进工业创新成果平台建设,推动知识产权转移转化。依托佛山市南海区广工大数控装备协同创新研究院开展“智汇+智能制造技术众包平台”建设,搭建中小企业创新成果线上推广平台和线下展示服务网点,组织开展工业创新成果推广对接活动,培育专业推广人员队伍。截至2021年3月,举办成果对接活动55场。已在广州、惠州、河源、佛山、肇庆等地布局建设线下示范点8个,涵盖电子信息、工业互联网、半导体、机器人及新材料等多个领域;累计实现企业入库7837家,成果入库23949件;成果对接数量达2211项。平台为企业与科研院所、企业,为项目寻找产业空间、合作共赢搭建了沟通桥梁。二是提升部省共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作用,加强制造业创新成果产业化及知识产权服务能力和质量。发挥好8家已落户我省的部省共建产业技术基础公共服务平台作用,促进制造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加快各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落地转化,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培育发展知识产权保护服务机构,助力科技型企业突破关键核心技术。

  二、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是积极完善成果转化体制机制及推动相关扶持政策落地。持续推进高校、科研院所科研评价制度改革,进一步完善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好广东高校科技成果转化中心,加强科技成果精准对接,鼓励高校老师和学生创新创业;继续做好第三届中国高校科技成果交易会筹备工作,打造粤港澳大湾区科技成果转化平台,促进产学研深度融合,为“科技扶贫”中小民营企业五年行动计划提供智力支撑。贯彻落实国务院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第七次会议精神,加大“民营经济新十条”宣贯力度,开展省中小企业发展环境第三方试评估,不断改善中小企业发展环境,促进中小企业的高质量发展。

  二是持续为粤东西北发展提速提供人才支撑和智力支持。通过加大乡村人力资源开发力度,努力培育中小企业人才队伍;推动人才驿站提质增效,助力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搭建专家和企业长期合作桥梁,开展人才地市行等高端人才对接活动;组织科技力量参与驻镇帮镇扶村组团式帮扶,在组团式驻镇帮镇扶村工作中发挥好农村科技特派员提供科技服务、孕育内生动力的作用,引导人才服务基层、扎根基层,推动我省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取得扎实成效。

  三是加强中小企业创业创新载体建设。打造双创特色载体,推动中小企业创新创业升级。积极推进广州、韶关、惠州、汕尾的中小企业的交流合作,推动小微“双创”转型升级。认定不少于20家升级小微企业创业创新示范基地,鼓励和引导基地积极开展小微企业创业创新服务活动,提高示范基地服务能力和孵化水平。

  专此答复,诚挚感谢您对科技创新与扶贫工作的关心支持。

省科技厅

                             2021年6月10日